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勒胡马 [全本校对] (赤军)


  李矩使人密觇关西军动向,从人回来禀报说:“关西军屯驻城东,刁斗森严,关防严密,难以抵近探查……”李世回不禁蹙眉道:“这是有防我之心了!”
  这支联军久战于外,又围攻朝歌城将近一个月不能攻克,导致将卒疲惫,士气蹉跌,因而未至汲县,一听说石虎已然被杀,朝歌城拿下了,瞬间便即松垮下来。入城之时,李矩也观察过关西军,虽然精神面貌比己军要略强一些,但也个个面露疲态,加上既有城池为恃,不必扎营,故此于夜间防卫上,颇显松懈。
  因此就理论上而言,倘若陆和毫无防人之心,是不会急着重整军旅,若有所待的吧?这分明是打算一瞧形势不对,当场就拔刀子捅人的架势了!
  李世回由此而心惊,郭诵趁机再加劝说。李矩以手支额,表情非常痛苦,缓缓说道:“声节之言,实为正理,奈何……我曾云,身受祖骠骑厚恩,不忍相背,则若祖骠骑不肯臣从于大司马,我又岂能与关西人沆瀣一气?辜恩负德之事,我不屑为啊!”顿了一顿,又道:“且就此将下于郭默,心亦不甘。”
  “永嘉之难”后,虽然都城被破、天子为掳,晋朝却仍有几支残兵奋战于河南、河内等地,不肯接受胡汉的招安,比方说李矩、魏该、郭默、上官巳——傅祗和荀藩兄弟不算,一票文弱官僚,所部基本上就没啥战斗力——在原本历史上,还得加上一个对于胡汉朝降而复叛的赵固。
  然而除了李矩、魏该两支队伍还算和睦,逢急难肯于守望相助外,这些晋朝旧将多半相互间瞧不顺眼,祸水东引、落井下石,甚至于直接冲突、火并等事,那都是家常便饭。
  尤其郭默最为狡诡,擅长游击作战,动不动就拿友军做挡箭牌,最是遭人恨了。所以裴、祖联袂北伐之时,郭默去投了裴该,李矩、魏该、上官巳却投了祖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此心结所致。
  谁想到郭默如今于关西为重将,其名位仅在陶侃之下,那么一旦裴该更进一步,郭思道必然得攀鼎湖龙须,可望鸡犬并升啊,李矩既然去迟一步,势居下位,他又怎么可能会乐意呢?
  对于舅舅的想法,郭声节自然熟知,于其应对之策,也早就成竹在胸了,由此建议道:“天子方下禅位之诏,而大司马未受……自然,迟早还是会受的,然若舅父及时上表劝进,大司马必喜,或将容膺重命……”
  李矩插言道:“奈何祖骠骑……”
  郭诵道:“依愚甥之见,汲郡不可久居,乃可使陆将军护守,阿舅急率大军归还河内,整兵秣马,以备非常……”咱们先得赶紧跟陆和分手,别让他真起了吞并之心——“阿舅可亲笔书一份劝进的表章与愚甥,愚甥先执此表,并石虎的首级,前往荥阳见祖骠骑。若祖骠骑有与大司马相拮抗之志,则此表自当付之一炬;若祖骠骑亦肯屈从于大司马,则愚甥即往洛阳献上……”
  李矩听闻此计,不禁大喜,乃以手拊郭诵之背道:“声节日益老练了,我李、郭两家前途、富贵,都在声节身上。”当即召书记过来,使其密草进奏,李矩亲笔抄录了,再交给郭诵——本来这么机密的事儿,就不应该泄露给第三人知道,问题李世回与同名的李茂约不同,这笔头上实在是提不起来啊……
  郭诵即执此奏,复来见陆和,说:“李将军愿意追从大司马,特命我归洛劝进。”陆和接过奏表来仔细瞧了瞧,虽然骈四俪六的瞧不大明白——他也不过粗通文墨罢了,其实比李矩、郭诵还有所不及——但估计郭声节不至于当面扯谎,于是拍着对方的肩膀,赞叹道:“全赖声节,将来同殿为臣,共奉新朝,将同登……那个什么台做名将来着?”
  郭诵笑道:“将军所说是指‘云台’吧?汉帝曾表云台二十八将,日后我与将军亦当共列新朝之荣名。”
  他为什么特意来通知陆和呢?一是担心自己离开之后,李矩尚未能如己所谏,及时脱离跟关西军的接触,两家就因为点儿什么误会而起摩擦,则自家的心血就难免付之东流了。其二,李矩尚怀对祖逖的忠义之心,亦不甘居于郭默之下,郭声节对此却完全没有心理负担——
  终究李世回跟河南焦头烂额,几乎丧师殒命的时候,是祖逖的北伐救了他一命,也救下了李家军,故此他才会对祖逖感恩戴德。但那时候郭诵年纪尚小,还没正经领军打仗,于此事难免体会不深。
  所以郭诵是暗中打定主意,不管对于裴该之篡僭,祖逖持何种态度,舅舅的这篇劝进表章,我都是一定要送入洛中的,由此造成既成事实,舅舅就再没有第二条道路可走啦。终究大司马雄踞关西,复又入洛,而祖氏的地盘不过兖、豫而已,还可能遭受北方石勒、东面苏峻的夹击,怎么想都难有翻盘的机会。则我们这支兵马就此绑上祖氏的战车,实为不智,根本就瞧不到前途嘛。
  大不了我将来回河内去向舅舅请罪罢了;舅舅若还是抛不下祖公的恩义,那也可以暂屯河内,作壁上观,以待双雄彻底决出胜负,而无谓直接绞入战团。
  ——当然就此事而言,郭声节终究年轻,思虑得并不算周密,真若是裴、祖相争,谁肯让你骑墙啊?好在他赌对了,才到荥阳,就从许柳口中听说,祖公不日便将归来,率师继续伐羯。
  祖逖此举,也有不愿意参加裴该受禅、践祚大典之意,且裴该亦允准了——军情紧急,应当继续攻打羯赵,不使石勒缓过气来,正好成为双方都能接受的最佳藉口。
  郭诵闻知此事后,大喜过望,乃暗揣表章赴洛不提。
  ……
  且说裴该既已接受了司马邺的禅让之诏,复起受禅台,自须先审结裴丕之案,然后方可召集群臣,商议新朝的国号、年号,以及组织制度等各项要务。
  裴嶷入为尚书,实掌其事,于是在裴诜、王贡等人的协助下,三下五除二,很快就把这懊糟事儿——同时也是最大的契机——给快速了结了。所有脏水,全都泼在了和济的头上,诱其画供,谎称与明达合谋,杀害裴丕,以便将自己的手伸入宿卫。
  和济初时不肯认,裴嶷乃道:“三木之下,无所不可得,难道和君不怕受刑么?且若迫我用刑,所供便非此言了,当云和君与羯贼相勾结,或云和君所为,实受荀仆射甚至太尉公的主使。到那时,难免领受极刑,抑且三族并诛……”
  裴嶷承诺,你若是好好地画了这份供,我就一杯毒酒,让你轻松死在狱中,而且不罪妻孥。和济万般无奈之下,只得从命……


第五十二章 衣冠华族
  裴该尚未接受禅位之诏的时候,王贡便警示过意志不坚的同僚,说事已至此,哪怕阻力再大,咱们也必须破浪而前,绝无丝毫退步余裕。旋即裴该游说祖逖归来,裴嶷等便请下令,急召行台主要将吏东来,以正式建设新朝的政府班底。
  于是除荀崧、杨清等少部分将吏仍留长安外,十二部主官多数或骑马,或乘车,急急赶赴洛阳。等人都到得差不多了,便即在裴该的主持下,召开“建国筹备大会”——荀组、华恒等既已表态,自然也得列席。
  首先要确定的是国号问题,裴诜、王贡仍建议用“秦”,裴嶷则建议用“唐”,此外也有人提出来:“明公初建基业,乃在徐方,可因此而名之为‘齐’或‘徐’也。”
  首先有人对“徐”字提出异议,说:“徐乃东夷之号,非中国诸侯……”
  徐是一个古老的东夷部族,据说始于夏代,周初即发兵抵御过周公的东征,《礼记·檀弓》即载徐臣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说明曾经一度打到过黄河岸边。周穆王时代,徐偃王甚至兵逼成周,迫使周穆王自西方千里回师来迎,好不容易才逐偃王而迫徐臣服。徐国最终是被吴王阖闾所灭的。
  所以才有反对意见,说“明公屡申晋戎之辩,又岂能以夷号为国号啊?”
  至于建议国号为“齐”,亦有人反驳道:“明公前在徐方,所据不过淮南数郡而已,初渡淮而进,便即奉命北伐。则淮南地,于战国实为楚有,理当名之为‘楚’。”
  当然啦,楚亦蛮号,反“徐”者同样可以据此反“楚”。然而也有反论,荆楚不管怎么说,周初便奉正朔,被封为子爵,而且汉不就是受楚所封的吗?既然汉非蛮号,又怎么说楚是蛮号呢?
  裴该心道这齐与楚两号么,历史上竟然没有成就过统一王朝,也就什么南齐、北齐、桓楚之流……对了,北宋末年,女真曾在中原扶持过两个傀儡政权,正好一齐(刘豫)、一楚(张邦昌),口彩实在很糟啊……
  当然啦,这话没法跟群臣说,他只是在群臣议论不决时,轻轻痰咳一声,随即缓缓说道:“何必以地名为国号?我若名之为秦、唐,则关东人如何?我若名之为楚、齐,则关西人又如何?自当以一名而囊括天下士民,方见承天景命,为四海之主。”
  裴诜道:“明公所言是也,然秦亦曾一统天下。”裴嶷等猜度裴该并不满意那个“秦”字,于是猜测:“难道明公欲以夏、周为号不成么?”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