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变,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挥。
此外,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王安石的和论、策取士。并且,还把称为大经,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
明文规定进士考试分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仅考策,限千字以上。另外,至今为止考察官员选拔皆是以王安石的‘三舍法’为主,将太学院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两千人,内舍三百人,上舍1一百人。
若是官员子弟可以免考试即可入学,平民百姓子弟则需要考试合格方能进入。不仅仅是太学院,就连地方州县等地都延续这样的方式,故而选举官员时容易留下漏洞,被有心人操纵,这也导致选举官员看重的并非才学,而是背景,这也导致有些官员位置人数过多,有些却是空缺,百姓子弟想要为官都难以做到,官员子弟轻而易举的为官,还有一种方式便是贿赂才行,这也导致朝中进士甚多,然而真正的空缺很少,这一部分便是平民百姓子弟占了大部分。
第三百三十四章 废除三舍法(二)
“如此说来,三合法对于地方州县取士有弊端?”宋徽宗赵佶皱着眉头,沉声道:“大宋文人名扬四海,平民子弟或是官宦子弟皆是大宋子民,理应一视同仁方可,若以势力划分,不以真凭实学,只怕于国不利,于百姓不利。”
潘良贵附和道:“回禀皇上,正是此结果,臣本想过些时日上朝奏禀,‘三舍法’有利有弊。若以京城太学院来说,此法尚且可行,在州县等地则不公甚多,故而臣奏请皇上废除‘三舍法’。”
“废除‘三舍法’?”宋徽宗惊讶一声,紧锁眉头,他想要获得更多有才能的人才,势必需要以科举考试选拔,只是徇私舞弊早已常见了,又听闻潘良辰的奏请,赵佶有些纠结。
‘三舍法’乃是王安石变法留存下来的,亦是宋徽宗的父亲神宗支持的产物。若是废除此法,只怕有些人不愿意见到,势必会对赵佶的声誉有影响,这让他有些难以取舍。
汪伯彦躬身说道:“启奏皇上,臣以为‘三舍法’不可废!此法乃是元丰变法用来取士的重要方式,亦是先皇大力支持的法度。‘三舍法’层次分明,又分等级,要想仕途顺利,需要一步步的升入,规范了取士途径。”
黄潜善附和道:“臣赞同汪大人所言,‘三舍法’不仅仅为大宋取得有才能的士,更能宣扬大宋国天威。此法乃是首创,更是先皇大力推广的,要是皇上废除,只怕早已习惯的士子又需要重新,对于大宋选举人才有极大的弊端。”
潘良贵冷声道:“二位大人此言差矣!臣乃是政和五年进士出身,深知此法度对天下士子的弊端。臣蒙受皇恩,后掌管礼部,渗入调查发现,今时不同往日,必须废除才行。”
“天下寒门子弟甚多,臣亦是平民子弟。若以此法为衡量,只怕朝中空缺官职皆已官宦子弟为主,平民子弟则沦为有名无实,空有进士之名却未做官,此乃滑天下之大稽也。”
“若是朝中官职皆已官员子弟,只怕朝中派系甚多,群臣之间拉帮结派更多!天下寒门子弟入朝为官,乃是忠君爱国,为国为民,此乃善举,故而臣以为此法必须废除不可。”
“如若不废除此法度,只怕天下寒门子弟生平所学难以施展不说,就连取士也是平庸无能之人,民间中藏龙卧虎甚多,唯有废除消除众人心中芥蒂方可。至于二位大人所担心的事情,并非重要,也非不重要,只是适时而为。”
“臣乃是此法度之下走入仕途中,只是一路行来颇费一番功夫,不仅仅受到官员子弟的冷眼,有心为百姓谋福祉,也是有心无力,故而臣斗胆奏请皇上,废除‘三舍法’。”
潘良贵刚正不阿的阐述,就连汪伯彦、黄潜善等人都无言以对,赵佶深深地看了一眼潘良贵,甚是欣慰,其中利弊他已经全部指出,最后的决策权则交给了赵佶。
赵构目瞪口呆地望着潘良贵义正言辞的模样,不急不躁,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忍不住想要为他拍手称好,他不知道潘良贵到底是何人,悄悄地低声问道:“兄长,你可知此人到底是何人?”
赵有恭悄声回道:“九弟,此人乃是当世‘包青天’!当初他成为进士,又进入太学院,凭借自身本事授秘书郎,之后更是政绩卓著,乃是高风亮节、刚正不阿之人。”
“当初,蔡京父子还未倒台时,曾经屡次拉拢,那时的潘良贵未曾动摇本心,屡次拒绝,直言不讳。正因为此事,潘良贵取得进士时,仕途坎坷也是蔡京父子幕后搞的鬼,就连童贯也曾拉拢都被拒绝。”
“蔡京父子倒台后,童贯亦是自顾不暇,潘良贵凭借自身本事很快得到皇上的赏识,步步高升,礼部尚书之职乃是实至名归。在他的心目中只效忠皇上一人,无论是太子还是我,亦或是你都入不得他的眼睛,唯有皇上的旨意才是第一,乃是真正忧国忧民的贤臣。”
“难道他不怕得罪其他人吗?”赵构有些好奇的望着潘良贵,嘴角微微上扬,他觉得此人必须拉拢,势必需要真心相交才行。若是有这样的人才在身边,不断地鞭笞自己,亦是有利无弊。
赵有恭笑道:“莫说朝中大臣了,即便是皇上有些时候也会受气,直言不讳的上谏,不看皇上的脸色,你说还在乎其他大臣的脸色吗?在他的心中唯有大宋江山社稷,黎民百姓才是最重要的,其它的都是身外之物。”
赵构回想起当初征讨方腊成功时,便有人提过朝中势力分布,有一部分人刚正不阿,不偏不倚,属于中立派,而那人便是潘良贵为首。不仅仅因为他是礼部尚书,更因为他的刚正不阿,只是未曾相见,又因为时间过去了数月也就忘记了,不曾想今日遇到了。
‘三舍法’原本有利有弊,尤其是当下的大宋不像宋神宗那时一样,不适合当前潮流。此外,大宋文人参加科举考试时间过长,学习的科目较多,比之隋唐都要多,故而废除此法乃是理所应当。
若是不废除,不仅仅有能之人无法重用,无用之人占据要职,于国于民不利,此乃赵构一直希望做的事情,没想到潘良贵此番言语说中他的心思,由他出面奏明,比自己更有利。
想到此处,赵构笑了!
恰好此时,赵佶的目光看了过来,正好瞧见赵构的笑容,而他此时眉头紧锁。乍看之下,愣了一下,随即狠狠地瞪了一眼。原本还想询问赵构的话,看见他的笑容后,赵佶就明白了赵构赞成废除‘三舍法’。
赵佶思索许久,终于确定还是废除‘三舍法’。不过,赵佶也留了一手,直接废除州县的‘三舍法’,只保留太学院的,就连王安石的也被取消,不再参与考试。
虽然潘良贵是想彻底废除‘三舍法’,宋徽宗还留下太学院的,不过他还是很高兴,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天下寒门学子十年寒窗苦苦读高兴,只要废除了就可以凭借自身本事入朝为官,而入朝为官的同时也是朝中大臣进行新一轮的洗牌,要是没有真凭实学,完全是靠关系的悉数剔除。
即使赵佶没有言明,众人还是心知肚明,不然难以容纳下众多士子。赵构的任务也就增多了,借着科举制度的事情,赵佶也算是侧面给予赵构帮助,后面的事情就看他自己了。
第三百三十五章 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随着宋徽宗赵佶的一道道圣旨,在大宋掀起一股热潮,上至太学院,下至地方,百姓纷纷高呼万岁,尤其是寒门子弟更是惦记着赵佶的好。与此同时,宋徽宗又是一道圣旨,朝中官吏人人自危,那些拿着朝廷俸禄不干事的官吏忧心忡忡,那些有着真本事却没有得到重用之人欢呼。
以前圣旨下达至地方需要很久,又需要通过枢密院布,过程繁琐且无奈。赵佶一改从前的风格,此次旨意由他亲自颁布,任何人都不得耽误片刻,故而传达至地方非常迅。
赵佶的旨意下达之日起,大宋国内寒门子弟称赞赵佶的好,就连之前的坏都闭口不谈了。正因为此举,赵佶的声威大大的提升了许多,有任何办事不利的官员无论是谁悉数罢官免职。
废除‘三舍法’的旨意下达,兵部、户部接到圣旨调兵遣将,还征调粮草运送到西北前线,给予宋军大力支持。折可存接到调令,愣了半晌,也没说什么,便启程前往真定府,率领大军做好防范。
至于李纲等人也纷纷启程出,而赵佶的话也原封不动的带给折可存后,他再次震惊了,口呼万岁,心里的石头放了下来。之前,赵佶一直采取怀柔政策,不会轻易动兵。
如今,赵佶亲自下旨,又传达了口谕,意味着只要西夏国、金国逾越雷池半步便可反击,不必畏惧。所为欲则不达,赵佶强势的态度,终于引起金国君主、西夏国主的防备。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