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尽管现在兵工厂的产量不大,但与太平军的贸易却保证着工厂的经费,兵工厂所需的经费,全是通过出售火炮、火枪的贸易所得。也正因如此,现在兵工厂一方面要保证义军的供给,另一方面还要保证外贸生产。在这种情况下,申若华想制造新型步枪的想法自然很难获得通过。
“总是要试试,我觉得小口径的线膛枪精度肯定更高,射程也一定更远!”
面对同学的固执,赵鹏程却笑说道。
“那你可真得等等,要不你看,让徐志林帮你说说情,他现在可是咱们班里的红人,连大都督都知道他,还发给他三千两银子的奖金!乖乖,那可是三千两!”
赵鹏程口中的徐志林,是他们班中的同学,他之所以能够获得那笔巨款,完全是因为他的一个发明——拉火管。
事实上,在所有的同学们看来,徐志林根本就没有发明任何东西,他的“发明”都是现成的,手榴弹是兵工厂早已经制造的,至于拉发点火管,那是火炮上使用的,工厂在上个月刚刚实现自产。可徐志林却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变成了一种新型的手榴弹。
原本兵工厂制造的手榴弹是大都督发明的,其用火柴头作为引火头,虽说看似方便,只需要轻轻往布上一划,就可以发火。但使用起来还是有些不便,而徐志林却从火炮使用的拉发点火管上得到了灵感,在对拉发点火管进行改进之后,他成功的将其应用于手榴弹上,取代了火柴引火头。
相比于大都督的发明,徐志林的发明更为实用,拧开手榴弹尾部的铁帽,系着瓷珠的拉火绳就会自然落下,使用时只需要用力一拉,然后将其甩手,35秒后手榴弹就会爆炸。
就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发明”,让徐志林成为工程班的“名人”,甚至整个文山义熟的名人,因为每个人都知道他得到的三千两奖金,甚至就连同那手榴弹也被命名为“志林式手榴弹”。
也正因为徐志林的成功,才使得现在这个在外人看来“只是培养一群工匠”的“工程班”里掀起了一个新的浪潮——发明研究的浪潮,当然,几乎所有人都注意到一点——徐志林是他们这些人中,学习最为认真,最为刻苦的人。
“三千两?”
摇摇头,相比于赵鹏程的对那三千两银子的嫉妒,申若华看得反而极淡,若是说不羡慕那是假的,但是相比于那些银子,他却还怀揣着更为远大的理想,或者说抱负。
“银子,多少都能挣,就像厂子里的洋匠,一个月最少也有五十两银子,三千两银子,瞧着多,可实际却不说,等到咱们真正进了厂,将来一个月挣上六七两银子,也不是没有可能,可,你甘心当个工匠吗?”
申若华的一声反问,让赵鹏程顿时为之一哑。
“在文山义熟里,咱们工程班里的人都是什么人?不外乎年龄偏大,相对擅长算术,可若是咱们再小上几岁,又会如何?咱们能学洋文,然后出国留洋,上温克老师说的大学,大学……嗯,恐怕比国子监还要高上一个门头来,温克老师都没有上过大学!”
对于大学,过去申若化根本就不曾知道世间还有那样的学校,就像他不曾知道世间还有西洋一般,但是在文山义熟,在学习英文的时候通过那些学习挂图,他知道除了火轮船之外,在西洋还有火车,了解西洋之后,自然对西洋有了憧憬,也就因此生出了想到西洋走一走,看一看的念头,更生出了要到西洋读大学的想法。
可是他的年龄却限制了这种可能,实际上在文山义熟之中,对于18岁以上的大龄者,无非就只有三个选择,一是进入工科班,一面学习外语,一面学习基本的工程知识,还有就是进入刚刚成立的军官学校,学习军事,还有就是于法务班向洋人学习法律,未来进入大都督府。
虽说他们看似前途无量,可相比于那些年龄稍小的师弟们,他们却失去了留洋的机会,至少眼下没有了留洋的机会。
但徐志林的成功,却让申若华看到了一个机会——在获得奖金之后,徐志林亲自向大都督请求希望能拿那笔奖金出国留洋,结果他的要求非但得到了满足,而且留学的经费也由督府负担,只要徐志林通过英文考试,就可以去英国留学。
这是一机会!
这至少让申若华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留洋的希望,他知道,将来早晚有一天,像温克那样的洋工程师,必定会被徐志林那样有过留洋经历的工程师所取代,可在武昌,他却没有机会成为如温克一般的工程师,留洋,是最好的选择。
“你就做梦吧!”
赵鹏程毫不客气的反驳道,对于朋友的反驳,申若华非但没气,反倒是满怀憧憬的说道。
“哎,你说,他们现在差不多应该到西洋了吧?”(未完待续。)
第171章在西洋(第一更)
(提前求一下月票吧。8月15应该是双倍月票,若是您的手里有月票,不妨给《铁血宏图》留着,到时候再投,一张顶两张啊!明天开始,假期期间大爆发,每天三更!您的每一个定阅、推荐、收藏对于《铁血宏图》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新书不易,还请大家多多支持,拜谢!《铁血宏图》小说群:150536833,欢迎书友加入,一起讨论剧情!)
西洋!
西洋是什么模样?
对于19世纪50年代的中国人来说,对于西洋他们有着太多的想法,在某此人的眼中,所谓的西洋不过只是“化外番邦”,那里的人是过去“茹毛饮血”生活的蛮夷,当然说出这些话的士大夫们,显然没有考虑到一点——那金銮殿里坐的所谓的九五之尊,可不就是所谓的蛮夷嘛!
不过对于“圣安德烈号”上的四十三名年岁不同的少年来说,他们却是对西洋充满了憧憬,对于自幼便于小修院中长大的他们来说,他们从未曾觉得西洋是“蛮夷之地”,甚至因为神父的言语,对西洋充满了憧憬。
现在,曾经的梦想终于在四个半月的航行之后,变成了现实——“圣安德烈号”飞剪船终于抵达了伦敦。
当那些少年们用满怀憧憬的眼神看着伦敦的时候,站在船上的黄得勤这位曾经的买办,现任的华兴洋行的经理,甚至感觉双腿在微微颤抖,之所以会颤抖,是因为他知道,他即将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
“恭敬您,黄,你将是第一个抵达英国的中国商人!”
船长的恭维声,让黄得勤有恍惚,他是第一个抵达英国的商人?嗯,中国,不对,是大清国的商人。
“我要是第一个的话,那“圣安德烈号”是不是……”
话未说完,他才意识到这艘飞剪船尽管属于华升洋行,但是它的注册地是香港。
接下来要干什么呢?
想到抵达伦敦之后将要面对的工作,黄得勤的眉头顿时皱成了一小团儿,在“圣安德烈号”上,装有1300余吨货物——上千吨茶叶以及生丝。现在,他需要为这批货物寻找合适的买家。
“现在怎么办?”
就在疑惑中不知应该如何把这些货物销售出去的时候,黄德勤看到一个身材矮胖的海关官员上了船。
“什么,茶叶!”
海关官员惊诧的看着面前的这个中国人,尽管这并不是他第一次见到中国人,但却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中国人——在甲板上,还有四十几个少年,他们中既有男孩,也有女孩。如果是在平常,他也许会特意询问一下,但现在,他整个人反倒都被茶叶这个字眼所吸引了。
“嘿,是今年的新茶吗?都是什么茶?是武夷菜,还是绿茶?有熙春茶吗?松萝也行!”
海关官员的询问,让黄得勤一阵诧异,旋律他明白了对方为什么会这么问——茶路断绝!
准确的来说,是发乱导致安徽以及江西的茶路几近断绝,尽管在上海、厦门等地的洋商依然可以购进产自福建的红茶,而且少量产自江西的茶叶也能翻山越岭通过宁波或福建少量出口。但是产自安徽的松萝茶以及熙春茶,却都因为太平军占据江宁而无法运出。以至于在上海,这安徽的茶叶根本就是有价无市。
别人无法运出,但是丰汇洋行却能够运出去,至于这茶叶是怎么购买、如何运出,黄得勤并不关心,他关心的是销路,现在他更关心在英国怎么把这批茶叶销售出去。
“当然,这位先生,若是不嫌弃……”
就在黄得勤准确按照在国内的规矩,给这位关员送上一些“孝敬”时,突然想起了船长的吩咐,万万不能给海关官员行贿,那怕只是一包茶叶,否则很有可能导致对方失业,反而会若来其它的麻烦。
初时他还不信,不过这一路上的航行,经过几个港口之后,他倒也算见识了西洋海关的清廉,只不过直到现在,他还在适应之中。
“松萝、贡熙……”
在海关官员查验报关单的时候,身材微胖的关员更是惊讶的看着面前的这个中国人,笑着恭喜着他。
“这下你可发财了,现在整个伦敦,不,整个欧洲都买不到这些绿茶!相信我,等一会你的船会被全伦敦的茶商所包围……”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