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就是散播传言,想把张九龄的名声搞臭。
但是老张直肠子驴的名声在外,即使散播谣言,效果也没有预想的好。
李林甫发现这两条路效果都不怎么样,干脆用了plan-c。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去跟玄宗打小报告。
然后,他几乎每天都在跟玄宗说张九龄的坏话,让玄宗觉得张九龄这个人不行,不应该被委以重任。
谎话说的次数多了,可信度就会变高。
再加上老张原本就是一个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人,相比于李林甫的“顺毛”,他从来都是把玄宗气得炸毛。
玄宗越来越不待见张九龄,老张心里也不是没有数;但是老张是一个忠心可鉴的人,虽然被玄宗讨厌,但是该做的事他一样没耽误。
越是这样,越容易落下话柄;本来李林甫在玄宗旁边乱说话就已经把老张玄宗心目中的“好感度”降到零了。
张九龄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关系一直很好。
严挺之这个人一身傲气,一直就看不起李林甫那种不学无术,只会阿谀奉承的人。
李林甫引荐萧炅为户部侍郎,萧炅跟他一样,也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
曾经当着严挺之的面,把“伏腊”读成“伏猎”;伏腊指的是夏伏日、冬腊日。
老严当时就无奈了,跟张九龄说:“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
一个连伏腊读不对的人,怎么能留在中书省里?
没多久,萧炅因为某些原因被任命为岐州刺史,调离了长安。
李林甫更加不开心了,你们俩合着伙来欺负我是吧?
更加怨恨张九龄和严挺之。
没多久,机会来了。
老严离过婚,他前妻改嫁给了蔚州刺史王元琰,王元琰因为贪污罪被判处监禁。
严挺之去帮他求情,说此事必有蹊跷,请玄宗重新调查。
玄宗这个时候已经十分依赖李林甫,问他:
“严挺之怎么会帮自己前妻的老公求情呢?”
“此事必有蹊跷。”李林甫说。
玄宗于是把严挺之划成了同伙。
张九龄去求情:“虽然是严挺之的前妻的丈夫,但是两个人私下没有什么交流,肯定不存在结党营私!”
玄宗不听,还把老张以及裴耀卿一块儿给惩罚了。
今年十二月,裴耀卿被任命为左丞相,张九龄为右丞相、并罢掉了他参与政事讨论的权利。
严挺之则被贬成洺州刺史,没多久移绛郡太守;王元琰被流岭南。
李林甫这样还不解气。
天宝元年,玄宗问起严挺之在哪里,说这个人还可以用。
李林甫怕皇帝把他找回来重用,于是跟严挺之的弟弟说,你哥哥不是想回来吗,皇帝挺看重你哥哥的,你让你哥哥上书,说得了风疾需要治疗,这样皇上就会允许他回京治病。
严挺之不知是计,还觉得李林甫这个人蛮不错的,还帮自己家出主意,于是就按他说的上了道奏折。
李林甫拿到这封奏折之后,立刻跑去跟玄宗说,可惜啊,这个严挺之年纪大了,还患了风疾。看来是用不了了,不如给他个闲职,让他安心养病吧。
玄宗叹息了好久,最后把他打发到东都洛阳做太子詹事去了。
把张九龄和裴耀卿“赶走”了之后,立刻就端了一副宰相的架子。
玄宗在位期间,一共有三十四位丞相,每个人都各有特色。
早年的姚崇擅长变通,宋璟擅长制定律法,张嘉贞以严格按章程办事而出名。
中期的张说文采斐然,李元纮、杜暹都是出了名的节俭,韩休、张九龄出了名的耿直。
张九龄被罢黜丞相之后,朝堂之上再也没有能直言进谏的人。
李林甫原本就是一副J诈的相貌、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J相。
他最擅长颠倒黑白、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定一个人的过错;同时,他还特别会弄权。
他城府深密,一般人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他一向口腹蜜剑,表面上说的比谁都好听,背后却往死里坑对方;最重要的是,他表面上不动声色,有些不了解他为人的人,被他坑死了、都没发现是被他坑的。
凡是玄宗器重的人,李林甫表面上都是先装出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然后和对方攀关系。
弄得好像两个人跟亲兄弟似的。
如果他心里想的真的是他表面上做出来的样子也就罢了。
对方放松警惕的时候,他紧接着就会动用权势、在背后捣乱。
玄宗现在基本已经丧失了明辨忠J的能力,由着李林甫胡闹。
这货是天生的谋略家,虽然这份才能没用在正道上,但是,不可否认,他确实很厉害。
纵然是老J巨滑、久经政场的“老油条”,也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
忽然之间有了这么大的特权,李林甫不飘是不可能的。
为了闭塞、混淆视听,独揽大权。
李林甫居然公开以个人的名义,召集谏官,跟他们说:
“当今圣上是一代明主,我们做臣子的,当然应该顺着他的话说。”
“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别说。”
“我话就撂这儿了,如果有人非要一意孤行的话。最好先掂量掂量!”
有个叫杜琎都的谏官曾经尝试了给玄宗写信,试图揭露李林甫的真面目。
结果,第二天就被贬出了长安、贬为下邽县县令。
从此之后,更没有人敢直言进谏了。
谏官如同虚设,谏诤之路至此断绝。
第360章 吐蕃断贡
转眼间到了第二年。
前年的时候,契丹内乱。
契丹新王泥礼与奚族王李过折互相搏杀。
玄宗虽然很不喜欢泥礼,但是仍然还是把他封为了契丹王。
毕竟契丹内乱也会严重形象大唐边境的安宁,这实在是无可奈何之举。
但是刚刚过了年,他们又蠢蠢欲动。
契丹和奚重修旧好,集结了五万兵马攻打幽州。
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再破契丹,在捺禄山这个地方全歼余党。
这边幽州刚刚结束,河西那边儿又打起来了。
是开始的时候,准确的说是公主要了儒家文献之后,吐蕃是消停了几天的。
其实这次也不能怪他们,更主要的原因是唐朝失信,当然,吐蕃也做的不对。
起因是这样的,河西节度使崔希逸派遣使者跟吐蕃边将乞力徐说。
“现在两个国家好的就跟一家人似的,为什么还要在边疆设置守捉呢?”
守捉类似渔珠边防战士,主要的工作是负责守界碑,防止有人逾境。
“守捉已经没有什么实际的功能了,不如把他们撤掉,还可以增加劳动人手。”
乞力徐回信道:
“崔常侍——崔希逸带“散骑常侍”的头衔镇守河西——宅心仁厚,我设置这个当然不是为了防备你。”
“但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听说朝堂之上,有歹人祸乱朝纲。”
“万一他们互相争斗之间,趁我不备派人来攻打吐蕃,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
崔希逸觉得有道理,于是跟玄忠请旨,安排一些白狗驻扎在这些地方。玄宗同意了。
于是双方把边疆的人都撤掉了,换上了一群白狗。
其实这个地方,双方的关系还是很和谐的。开诚相对,互无戒心。
但是没两天,吐蕃不欺负人就手痒的毛病又犯了。
吐蕃带了一队人马前去攻打勃律,勃律王来告急。
玄宗命令吐蕃罢兵,吐蕃就是不听呢,还是把勃律城破了。
玄宗气得吹胡子瞪眼,让崔希逸去攻打吐蕃。
原本破勃律的吐蕃兵在西边,与崔希逸所在吐蕃在东边,根本就是两批队伍。
这就有一点迁怒的味道了。
还有一点,崔希逸有个猪队友。
他的手下、一个叫孙诲的人正好去长安奏事。
孙诲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他主动跟玄宗请缨,说吐蕃乞力徐和崔希逸交好,正是毫无准备的时候。
这个时候偷袭他们,肯定会大获全胜。
玄宗正因为对方忤逆自己的话气得肝儿疼,立刻命令内给事赵惠琮与孙诲一同前去。
这俩死孩子到了之后,跟崔希逸宣读了假的诏书,让他去袭击对方。
崔希逸进退两难。
一边儿是需要效忠的君主,一边儿是特别聊的来的兄弟。
但是军命不得不受。
开元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
崔希逸从凉州发兵,南下二千余里进入吐蕃境内。
两方在青海西相遇,吐蕃原本就没有准备,几乎被唐朝全歼。
斩杀了两千多人,乞力徐在左右副手的掩护下逃走。
这场仗怎么看都是唐朝挑起来的,胜之不武。
赵惠琮、孙诲却因为这件事得到了封赏。
知道真相的崔希逸一直心怀愧疚,染上了心病,第二年刚过,就抑郁而终。
吐蕃莫名其妙被打了,更是气得不行,他们显然觉得自己攻打勃律是没有错的。
从此之后,吐蕃再也没有进献过朝贡。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