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开火的人不像是打靶,而是模拟以实战中才会有的s击精度和s击方式,应该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威胁,能够把死亡率下降到百分之一以下。实际上在实战中,如果只面对十倍于自己兵力的传统部队,过去的新军主力部队一场作战也就顶多会伤亡半成并有一成可能死亡而已。
对新军威胁最大的其实是轻炮发s的炮弹还有重型炮发s的比葡萄弹还要大的重霰弹。这些弹药是精良的铠甲也难以避免官兵遭遇到伤亡的,如果这些火炮也像实战中那样开火,这就不是演习,而是真的在进行对敌开火作战了。
好在这**演习区以内有不少炮兵精确估距用的测距杆和地标线,地表也进行特殊的处理过,炮弹落下的时候会因为细土而带来不小的扬尘以便于观察弹着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火炮不是有意的瞄准目标开火,而是瞄准目标的上方一定距离开火,就可以把伤亡危险降低到合理的范围内。
在新军上层的分析中:即便敌军配备了数量不少的火炮,在新军线膛手和神s手的压制威胁下效率也一定会遭到很大程度上的降低的。
另一个不可控制的因素就是大规模炮发s带来的硝烟,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也只有让负责指挥的人负责时刻注意观察地表线和伤亡报告进行开火s击了,并且在烟雾影响太大的时候在不同的位置上进行s击。
为了在这样的演习中避免群死群伤的大规模事故,做为“开胃菜”的炮火压制只能进行一段时间的逐次试s以锻炼官兵们在威胁下的指挥能力及反应。
蓝军“炮兵群”一开始恰好的被部署在了“暂编第六师”三角大阵的三个角恰好六个对角线附近。六个团规模**百门火炮在开火的时候形成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恰好沿着队形前进的猛烈火力。
这些炮弹几乎完全从队列不远距离的上方飞过,上百门实心炮弹组成的炮弹群在以音速上下的速度飞过队伍上方的时候,甚至能够挂起呼啸的风吹的士兵们站立不稳。那令人胆寒的怪啸破空声,让这些本来在选训的时候心理素质已经经过考验的战士们还是感觉到了一阵胆寒。
“卧倒!”负责指挥的军官们努力的喊道。
同过去的很多传统对手交战,新军作战队形一般是很松散的散兵线,大概几米才有一个人。因为几十个传统军队的战斗力才会有一名新军主力部队官兵的水平,在欧洲战争的筹备中确立的新战术原则要求新军部队的标准队形是单排小群,排规模的士兵云集卧倒在不超过二十米左右的范围内,整个战线上平均每米左右一名士兵。
这么考虑的原因有三:一是在扩军之后新军主力部队有了比较充裕的兵力,不在像以前的时候同规模庞大的敌军交战时那样兵力捉襟见肘。二是做为假想敌的欧洲军队,战斗力要比传统军队高不少,如果以太松散的队形应战,那有可能在对手炮火的压制下当不住大规模骑兵的冲击。还有经过对实战报告与士兵日记的总结性研究:敌军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像当年拥有巨大兵力优势的时候保持火力压力。如果当新军部队的火力密度达到一定水平,就有可能压制住对手的火力。在线膛与炮兵广泛普及后尤其如此。
炮火接连不断的开火越来越密集,开始偶尔有炮弹落在队列的附近,飞溅起如同爆炸一般的土花和扬尘。在接连不断的炮火准备下,也开始出现了人员的伤亡。
第十七旅四营三连三排的队列恰好被一发炮弹砸中。九斤重的弹丸本来没有直接命中士兵的身体,但是紧贴着铠甲的弹s飞溅却一连造成了数名士兵伤亡,其中一人当场确认死亡,还有一人昏迷不醒可能重伤。
在连绵不段的炮击中,指挥员逐步摸清了意外的大致密度,也就放心的展开了更大规模的炮火准备。六个炮兵团接连不断的打出了二十余轮火力发s了一万七千多发炮弹。
开炮的浓烟已经让远处炮兵阵地模糊不清起来,不过这个时候蓝军“步兵群”已经*近到了距离战士们大概二三百米左右的地方展开了火力。
在西洋火器比较成熟的17世纪及以后,二十毫米左右的大口径弹丸虽说在百步内才能靠谱,在六七十步左右的距离上才能打准,而实际上往往是在大概一百五十步约二百米左右的距离上才开火。
公安军组成的的蓝军部队按照要求,在不使用准星的情况下开火的时候扭头并闭眼进行s击。密集的弹丸如雨一般的压制过来,覆辙正面应敌的第十六旅连绵数里的战线上一时间被轮番齐s压制的尘土飞扬。
“开火!”第十六旅的军官们却在这个时候吹响了开火时的号声。有不少战士没有反应,更多的在开火中瞄准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不过好在新军的步兵在开火的时候比传统意义上的滑膛兵简单太多了,不需要装弹之类的复杂c作,只需要把身边早已事先填装好弹药的排向远处的敌军发s出去。
按照演习要求:受训部队的每一轮实战打靶都必须在接近真实的火力压制下进行。
这样一来,绝大多数官兵的命中率相比靶场直线下降。不过即便如此,因为那实战中的敌军队列往往有一人高,比训练时的靶子大的多,上靶率还是达到了五成之高。s击效率在一轮对s测试检查的时候达到了三分之一的水平。
刘洪涛不由的摇了摇头:看来这些年来新建的部队虽然训练与管理上十分用功,但毕竟比当年的队伍似乎少了不少的东西。
第950章 特别演习(三)
过去的新军主力部队,在面临强敌和箭矢弹雨的时候也基本上能保持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左右的队列命中率,五分之一左右的防御杀伤效率。虽说位于**一带的“新特演“最大限度的模拟了实战,按理来说以炮火和重弹雨的下的威慑力会比当年更大,可是这毕竟不是真正的实战。百分之一死亡率级别的压制,同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十左右死亡率的压制,那毕竟是有区别的。
“报告!“这时候在地堡形态的地下掩蔽指挥所内,一名勤务兵向刘洪涛送来了一份实训测试报告。
为了在对s训练打靶后的成绩以最快的速度报上来,这报告上是一份早就有所准备的表格。列出了命中率水平档次和各部队的番号。报靶的人以连为单位直接用黑点来填写上靶率的档次就行了。
当然,与上靶率对应的还有各部队在演习中的意外伤亡率,这样面对不同性质的火力压制会对部队的战斗效率带来什么样儿的影响就一清二楚了。
在炮火准备中伤亡最多的一个连队有四人死亡,加上负伤共计十来人。其中一个排军就承受了五人左右的伤亡,并有两人在弹雨下伤亡,与之损失接近的连队也有两个。这样的伤亡强度基本同实战环境下不算太过一边倒的情况类似。
这三个连队中,队列命中率一下就从一半左右降低到了不到五分之一,弹药杀伤效率降低到七分之一以下。这还是使用比较容易瞄准和命中,弹道也比较平直的武器,而如果使用当年的弓箭或臼铳,刘洪涛可以肯定效率会降低到十分之一以下,
十分之一左右的弹药效率,这在传统军队中是一个恐怖的水平。在古代所知的大规模战例中大概只有14世纪的英格兰长弓手可以达到这样的效率,当然后金精锐也包括在内。具备这样效率的古代军队通常都是可以以一当十的主。参训部队能有这样的表现,显然也跟在兵源选拔与训练管理上的超越有很大关系。
刘洪涛并不满意这个水平:“我们新军数年后的作战对象是史无前例强大的敌群,跨越地理障碍的远征和国力基础的薄弱又使我们不得不面临以少敌多的境地。这样的效率,显然是危险的,并有待提高的。“
在短暂的停歇只后,实训测试又展开了。超过万余匹马在真正骑手的率领下向受训队伍展开了进攻。
一般来说,冷兵器时代的骑兵如果正面冲击步兵,总是会面临兵力密度不够的问题。直到拿战时代这种情况才有一定改观。而新军主力部队的战线兵力密度比拿战时期的军队更为单薄,面对骑兵时的应对能力就成为考验的一种了。
骑步兵对抗的时候只有骑兵发s的是有一定威力的实弹,并可以使用带传统三眼铳一类的兵器。而受训步兵则只能运用特制装药的“尘弹“来反击骑兵。
这当然同双方防护力的差别有关。这种测试是对单薄战线步兵的一种考验,也是对参训马匹的一种考验。
参加测试训练的骑兵也并不是像过去那样临时拼凑的马队,而是经过一定火器实训的马匹。负责驾御马的人也是各旅真正意义上挑选出来并经过一定合同训练的骑兵队伍。
上万匹马形成多路横队展开冲击的时候,犹如数面墙一样*近过来。集中起来的上万骑兵可以分成六队把攻击的重点放在一个步兵营群的正面上。*近到步兵阵列的前两波骑兵将负责s扰,中间两波负责对峙压制。而当步兵的视线完全被遮蔽的时候,真正的冲击骑兵将在其中一面迅速闪现出来。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