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尽量避免描写大人物?”那名艺人觉得这似乎有些难度,还是有些疑问的说道。
张海回道:“还记得明朝开国的时候朱洪武时期的教训么?就算是我这样的君王,也不敢说能够避免任何危险,在这历史风云中始终不会倒。我的众弟子们也是如此。显赫一时的人物往往同政治挂钩,唯有我们的战士和工匠们的那种忠诚还有同自身弱点之间的战斗才是到了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的精神。”
南京来的艺人终于明白张海这些话的用心了:张海并不希望新军争夺天下的故事,以一个传统帝王将相的面目出现,这样的故事也会多多少少给艺人们带来一定政治风险。严谨。认真,信仰与忠诚,这些才是未来很久一段时间不会过时,永远值得追求的东西。
从重庆到南京大概三千里左右的水路,说起来一点儿也不近。如果利用顺流加上船队全速昼夜行进的速度,其实可以堪比最快速度的传信加急一样,五天左右就能够抵达南京。
不过张海并没有打算这一路上总是乘风破浪的在船上渡过。船队在途经鄱阳湖的时候张海下令展开休整,同时打算在这沿江沿湖一带私下里走走,了解些情况。当然下乡调查的人也不仅仅是张海这一路。
相比湖广境内的洞庭湖一带,江西属于在去年夏天的时候队伍就已经完成控制,各县新扩充的公安军队伍也已经扫平了境内抵抗势力的“巩固控制区”,因此这个提议从各旅旅长到亲卫连的战士们并没有多少人在意。别的不说,单单是张海自己一个人的超强武力带上足够的箭支和近兵,并拥有精良的暗甲在身,就不是地方上随便几百民团土匪甚至公安军能够拿下的。身边就算只有七八个人,那就相当于一支精强的千人正规军的实力。更别说整个亲卫连的人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布防侦察并做为预备队,以防各种阴沟里翻船的意外情况。
经过简单的准备之后,张海与亲卫连中的几十名战士再次分乘几艘小船南下,向着江西的腹地划去。
第507章 又是俗套
这一次,张海等一行人没有假扮什么私盐贩子之类。
经过在江南等地的不少实践,张海等人也发现传统社会下一个很大的问题:此时代的人家族本位的传统远远超过想象。陌生人之间,只要是成年人,想要有效的沟通打交道那难比登天,至少是要花费很长时间,最多也只能是同孩子打交道了解些情况而已。口音有差别的外地人之间就更不用多说。
但如果是双方有上下级或者尊卑之别,那就大不一样了。想来周朝或者旧时那套封建等级制度,也不是脱离实际需求杜撰出来的制度,而是在整个社会的沟通方面确实有这种要求。因此张海以及亲卫连的战士们直接以公安军吏员的身份上岸。
而且公安军的吏员有一点很不好假冒,十分容易得到民众的确信:那就是新朝县及以下的公安军辅兵往往都配有从明军或后金军队那里缴获而来的包铁铠甲。这内趁了铁甲,尤其是上面有弹孔或布丁的铠甲几乎就是公安军各营的专利。而不要说是土匪,就是传统军队当中铠甲也只是在临战之前才发到一般官兵手中,平时日常的时候那是绝对不敢发到士兵手中的。否则,士兵手里有了铠甲,整个队伍也就不好约束了,什么状况都有可能发生。
再加上张海以及身边的人那种独特的身材,面色还有气质,更加让人无法怀疑是什么不三不四的人冒充的。
有了这身“官服”,队伍在乡间行走的时候再也没有像上一次“微服私访”那样,只能同孩子们打交道,一入乡就遭到各种警惕的目光。张海并不歧视农民本身,可上千年的封建社会磨练下让中国底层百姓养成了一种畏惧权威,远离“外人”,利用怜悯,冷漠弱小的处世习惯。使得只有以强势的身份才能在民间顺利的打交道并了解情况。
江西一带的百姓并不傻,见到一队身材气质甚至外在的衣甲都比正常“县里大军”由水路前来,就想到这可能是什么州府里下来的大人物,更上面下来的也说不定。
靠着当年在夏季作战时第二旅的队伍侦察人员绘制的临时兵备要图,张海来到饶州府余干县一处看似比较富余的地方,一个看似稍微宽余些小小自然村村落。在来之前,张海及战士们还翻了翻这里队伍中一些人的名册。在管理体系上几乎没有什么旧王朝可以对上做到这一步,因此当张海等人开口的时候,这村里面的人就知道:这些讲“官话”的人很可能并不是“上边儿下来的”。
张海在进村之前对身边的几个亲卫连战士嘀咕了几句,之后似乎如进自己家们一般的走了过去。
果真同寻常没有“官服”的路人大不一样,见到张海等人远道而来的时候。就连地里干活的人也都早早的回到了屋中做好了准备。
几十户的小自然村落里的村民们丝毫不感怠慢的自觉从自己的屋子里走了出来,来迎接新的“上差”
旧时吏员乃至贱业,为了在官民之间有可缓和的余地,官府中的人们很少插手乡间实务。相比乡间有势力的大户,官府中人大概也只有在收钱粮的时候才要同民众多少打一些交道,有的时候甚至还不需要差役直接来做事。
可在旧有的不少“顽固势力”被吃掉之后,新朝以公安军和地方辅兵接管了整个县里的政权,甚至还要求“义务役”之后,县里的营长就成了各地名副其实的“青天大老爷”,即是县官,也能“现管”,公安军步兵营中最低层的班长排长,甚至并非当地人出身的“老兵”在民众面前的威势绝不亚于过去的正七。
“去年因为战祸加清理敌对分子,夏天的丁银很多村都没有地方卖粮,没有收上来。今年的丁银和大家议议价,由此,火耗银也可定个大概。”张海笑道。
丁银和火耗银是历史上满清初期也没有取消的税赋,甚至有些地方三饷加派都收到了清朝初期,清朝入关后为了免除北方各路农民起义之忧与民间的抵抗,也仅仅是在名义上减少了不少杂派而已。丁银和火耗银直到雍正时代才被取消。即便是历史上的清时,因为地方势力受到明末清初战乱的打压,官府在民间的地位也比以前强化了。康熙时个别地方的丁银超过规定十倍也不希奇,更别说这丁银的背后其他方面的利益了。
张海的目标虽然是建立一个拥有雄厚财力的大政府,但在至少十年之内,并不需要从农民身上获得多少银钱。东南核心地区之外的地方计划从今年开始的秋粮,也不过是为了养活地方治安力量和基本的行政能力而已。至于所谓“去年开始的丁银”在要求上当然也是没有的事情。
不过张海不用看那些奏报就有一种感觉:这样仓促建立起来的带有一定军管色彩的地方政权,不出问题就有鬼了。公安军队伍是有新军主力部队分出去的人做为灵魂的核心,但张海不相信就连当年20世纪建政初期的革命政权都不可避免的问题,在自己的队伍里就真能像某些后世架空小说里主角势力那样免俗?
这样的话刚刚问完不久,张海见这个稍微宽裕一点儿的小村落里村民们的脸色就知道自己猜想的恐怕**不离十。
还是一位老者苦笑道:“上差这是抬举我们了.这事哪儿轮到到我们呢?上面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至少尽可能的做到就可以了。”
“每斗银三分,如何?”张海试探着说道。
折算每石三钱银,在张海看来这个粮价可以算是比较低的了,至少在现今的东南一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低价。可却发现这里的人却有忽然有种如释重负的欣喜之感。而且还有几个老者对此多有些疑惑:“上差说的可是真的?火耗银和丁银大概是多少?我们也好准备准备”
第508章 又是俗套(二)
张海并不害怕穿帮,鼓了股勇气接着问道:“那去年的丁银是多少,什么时候收的,还记得的?”
新朝三年夏季是交战期,这一年的夏秋粮旧明政权自然理应没的可收。新朝宣布建政三年内免粮,实际上是战争时期以吃大户为主获得主要钱粮,不是行军作战的时候所需,也没有征收的习惯。不过张海却有一种感觉:对于大多数普通上位重而言,眼里真能容的下明明可以剥下来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利益归于民众?
这余干县里稍微比较宽余一些的小村落里,倒是还有一些观察能力稍强点,有点经验和化的村民。虽然开始的时候以为张海等人是本地的县里大军上差,见到张海的一些言谈却总觉得有那里不对,张海这样问,不少人就更为怀疑起来。
“丁银是每丁二钱七厘二毫九丝二忽二微六纤三沙一尘”一个村里的中年人鼓足了勇气说道。很显然,这是以一种十分轻微的态度表达一种不满。这个官方说法足足精确到了两以下的的第九个单位“尘”算起来只有百分之四微克,比这世上绝大多数细菌还轻,这当然是毫无价值的一种说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