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帝国的朝阳 (无语的命运)



在得知其成功的将武器运抵俄国国内之后,激动不已经的明石元二郎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高兴,他在下面一首抒情诗中,表达了这种快慰的心情。

“功名何须寄王公,壮志展转千里风,

成败青史任天书,白帆一片惊涛中。”

正像明石元二郎最初的预料一样,得到武器的反政府派别摇身一变成为了战斗,他们在波罗的海各地发起了暴动,波罗的海的成功,使得明石元二郎再一次策划规划更大的武器走私。

因为高加索方面的运输格外困难,所以希利雅克斯一直等到“特拉浓”号顺利北航后,才急速返回瑞士,苦心安排其它各项事宜。七月上旬,六万五千支步枪、一千二百万发弹药胜利运抵地中海的马耳他岛。随后,在黑海的敖德萨和巴统卸下,被交付给了当地的反对派成员,以用于在当地掀起革命。

八月初,在明石元二郎的多次要求下,参谋部终于同意将缴获的俄国的武器交给明石,以用于支持俄罗斯的“革命事业”,或许,在滨海地区仅仅只有不到十万俄军,但是那里的仓库之中却积压着数十万支“日俄战争”期间积压的武器以及大量的弹药,在得到参谋部的同意之后,那些缴获的武器被立即装船运往欧洲。

“……起航后直驶芬兰和瑞典国境的托尔尼奥,然后南下再将武器分卸各地。”

在火车包厢内,明石元二郎又一次同身边沈鸿烈规划着“特拉浓”号的航线,现在负有重大使命的“特拉浓”号,在既无海图又无船舶出入的海域,在北方航行。根据计划首先在托尔尼奥和雅各布城附近,卸下了武器弹药,以支援当地的革命。

而这一切,都需要他们提前规划好航线,毕业于海军军官学校的沈鸿烈现在正于英国留学海军,其是被征召过来配合明石的计划,因为那些船员并没有多少经验,所以其航线大都是出自沈鸿烈之手。

“这一次,陆军方面同意将二十万件武器运来,我个人的计划是波罗的海地区十二万支,黑海地区八万支,再加上于欧洲购买的三万支步枪,这些武器中的70%都将用于支持俄罗斯社会党人的革命……”

根据同乌里扬诺夫达成的协议,在未来的几个月中,他将会全力支持其革命,数十万件武器以及数千万元的经费,国内已经同意,全力支持他的行动,支持俄国内部的革命。

“这么多武器运过去恐怕非常困难啊!”

沈鸿烈不由自感叹起来,同时又拿着铅笔在海图上标注着。

“现在,俄国人同意也知道我们在大力支持他们国内的反对派,他们在波罗地海派出了快速邮船改装的辅助巡洋舰“亚洲号”,在黑海还有他们的舰队在巡航,总之,想把这些武器安全的运过去,难度确实不小啊!”

“难度再大也在办到,毕竟……”

话声稍稍一顿,想到那位总督大人的期待,明石立即激动的说道。

“现在我们的行动能否成功将会关系整个亚洲的未来……”

不!

不仅仅只是亚洲!

置身于总督府中,看着窗外的雨,想到林林总总的有关俄国内部动荡的情报,唐浩然默默的轻语一声。

“还将影响整个世界的未来!”

是的!

世界的历史也很有可能被改变,毕竟,毕竟现在全力支持的那个人在另一个时空中可是一个鼎鼎大名的家伙,在另一个时空之中,明石元二郎只用了一百万元,就在俄罗斯掀起了一阵革命的狂潮,而现在,他已经花费了一千五百万元,其所取得的成就也远超过另一个时空——此起彼伏的暴动、起义,正在消耗着俄罗斯的力量。

“各地的反政府党和革命党相互策应灵活行动,出人预料地迅速地实现了第一个目的。全俄人民已下定决心,要把骚乱活动持续到皇帝屈服于人民,并有充分满足人民要求的念头时为止。近来政府的镇压活动逐渐减弱,制止国内动荡和继续进行战争已明显面临困难。……在俄国本土、波兰、高加索和芬兰等很多地方已出现了暴动、破坏铁路、切断电线、抢劫兵工厂、拘留公务人员以及捣毁行政机构等行动。就已取得的显著成效看,可以预期原计划的未竟部分,必将全部彻底完成。”

想到情报局的报告,唐浩然的眉头微微一扬,现在这场敌后的谋略之战,正在改变着中俄双方的力量对比,看似强大的俄国,实际上已经陷入了新的困境之中,对于唐浩然来说,所需要只是再加一把油,再使一把劲。

此时此刻,明石以及情报局的工作网,已遍布于整个俄国的欧洲部分。可以想象这个在俄国掀起一场场武装暴动的工作网的威力会有多大。如果把足够的资金和武器提供给控制了一个国家的全国性组织,不管是铁路、通信,还是金融的全国性组织就如同武装占领了那个国家一样。

那么这样的谋略工作正是想起到这样一个作用:俄国无需等待东北军的进攻,就会彻底摆脱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事实上,在另一个时空中,在德国面临两线作战的时候,德国人正是通过放出那个人,并给予那个人以支持,从而瓦解了俄罗斯帝国。

现在,明石同样选择了那个人,而毫无疑问的一点是,唐浩然选择了支持他,支持他对那个人的支持——三千五百万!

这是唐浩然亲自批准的特别经费,这笔经费中的80%将用于支持那个人的革命事业,有可能获得成功吗?

凝视着窗外的雨,唐浩然反倒是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如果革命成功的话,自己释放出来的又将是什么?

【马上就要515了,希望继续能冲击515红包榜,到5月15日当天红包雨能回馈读者外加宣传作品。一块也是爱,肯定好好更!】

第266章分歧(求月票)

PS.奉上今天的更新,顺便给『起点』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起点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

“在这个污秽不堪腐朽到顶的国家之中,唯一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希望的恐怕就东北,在东北方方面面都能让人感受到希望,在这里见不到呆然滞木清国人,有的只有那种充满朝气与希望的中国人,也许,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人,而有别在满清愚民政策下的遭受奴役的清国人。”

《莫理循日记》

作为一名旅行家,莫理循早在八年前就从上海徒步旅行到达仰光,两年后又从曼谷到昆明,次年又作横穿东三省的旅行。1897年,莫理循成为《泰晤士报》驻华特派记者。在二十多年的记者生涯中,清末民初的变革,莫里循始终在场,他有记者的锐利眼光和宽广胸怀,他报道了许多划时代事件。

当然,他同样也见证了过去十年间,中国各个方面的变化,在东北与俄国之间的战争爆发之后,作为《泰晤士报》驻华特派记者他立即来到了东北,当全世界都关注着前线的战报时,他反倒是更关心东北,准确的来说是战争对于东北方方面面的影响,这是一直为外界所忽视的。

“影响就是影响,有什么不能承认的。”

面对提问,一名在农商部就职的官员的直截了当的承认道。

“战争怎么可能不会对经济造成影响呢?战争当然会造成影响,而且是各个方面的。”

此前,有很多欧美媒体报道称,东北并不承认战争“影响”到了经济,只承认是东北的经济完全进入“战时状态”。但于农商部的人士的表态显然否认了上述说法。不过,他们同样也认为,作为一个人口只有不到4000万人的刚刚完成工业化的地方政权,“贸然与列强开战”的情况下,只能断然实施战时状态,以谋求战争的胜利,不像俄国这样的大国,对战争冲击有着更强的抵御能力。

但对经济的关注并不是他的全部,实际上,他还用超出其它的目光关注着东北的整体。

多年来,作为记者莫理循曾多次来到东北,也正是在他的笔下将泾渭分明将中国人分成了关内人与关外人,在他的笔下,那些摆脱了愚民统治的关外人,已经锐变成了“截然不同人种”,那种截然不同不是歧视,而是一种赞扬,在那些人的身上,他看不到中国人普遍具备的麻木不仁。而现在,在战争期间,再一次来到东北之后,莫理循所受到的冲击却是空前的。

“在铁路两侧的移民点中,我随处可以看到武装起来的中国平民,与战争爆发初期,因对俄罗斯的恐惧而导致清国各地人心惶惶不同的是,关外的民众尽管受到战争的直接影响,但是他们却没有表现出任何恐惧,反倒是一如既往的坚定的站在东北地方当局的一方……武装起来的平民,不仅保护着铁路,保护着东北军的后勤线,还直接参与到这场战争之中——移民点的“俱乐部”变成了战地医院,数以万计的伤兵在那里得到最好的治疗……”

在台灯的照明下的莫理循书写着他的最新的一篇新闻报道,在过去的一个月中,他一直在北方铁路两侧的城市以及乡村采访着,他诧异的发现自己所身处的并不是一个地区,而是一个庞大的军营,在这个军营之中,所有人都成为了其中的一份子,主动的为这场战争服务着。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