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后,内阁趁机吸纳了一部分做事能力不错的原东林党人进入到朝廷,成为了低级的官员,不过他们必须与东林党划清界限。必须要进入到国子监学习,吸纳新的知识,改变之前的认识。
在这个过程之中,老辣的周延儒做得更加过分,他要求这些东林党人一方面在国子监学子,一方面揭露东林党所做的一些结党营私、热衷于党争、党同伐异等事情。
通过这些手段,东林党、复社和应社的形象完全坍塌。
控制大明的舆论可不比几百年之后,朝廷只要能够控制住读书人和士大夫的思想。就完全控制了舆论,掌握了主导的方向。至于说寻常的百姓,的确是不需要关心的,绝大部分的百姓根本就不识字,能够吃饱饭就满足了,更不用说有什么追求和思想了。
皇上通过国子监,已经掌控了绝对的舆论。应该说现如今大明的各级官吏,完全排斥和摒弃东林党提出来的那些所谓的思想,基本都是跟着皇上和朝廷的要求来做事情的。
如此情况之下,哪里还需要讨论什么东林党人的事情。
进入乾清宫,杨廷枢看见内阁首辅徐望华和内阁次辅周延儒等人早就到了。
很快。皇上进入了乾清宫。
众人拜见皇上之后,都坐了下来。
这也是皇上立下的规矩,皇上与内阁大臣在乾清宫议事的时候,众人都是可以坐下的,不必要站着议事,只是在开口说话的时候,需要站起身来说。
“诸位爱卿,朕决定讨论东林党的事宜,你们可能觉得奇怪,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东林党已经分崩离析,基本不复存在了,绝大部分的读书人都已经摒弃了东林党的思想,当然也有极少数东林党的骨干,譬如说钱士升、侯询和钱谦益等人,依旧是死守着东林党的,朕不在乎,内阁不在乎,朝廷更是不在乎,按说如此的情况之下,朕大可不必理睬什么东大路、复社和应社的事宜了。”
“朕很久之前就说过,轻易是不会杀读书人的,到如今朕算是做到了,不过这不杀读书人之要求,也不会一成不变,譬如说吴昌时,前不久就被斩杀了。”
“朕依旧不会动钱士升、侯询、钱谦益和瞿式耜等人,对于那些心存疑惑之读书人,朕的办法历来是用事实说话,要让这些读书人心服口服,而不是采用斩杀的办法。”
乾清宫很是安静,众人都在仔细听着皇上的话语,思索今日究竟讨论什么事情。
“东林党发展之路,诸位都是清楚,包括复社和应社之发展,可以说是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凝聚出来巨大的力量,得到了绝大部分读书人、士大夫和商贾的支持,其力量显赫,包括朝中的文武大臣,一部分也成为了东林党人。”
“为什么会出现此等的情况,这是朕这么多年以来都在思考的问题。”
“现如今东林党、复社和应社已经分崩离析,表面上看不不足为惧了,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在士大夫、商贾和读书人心目之中,东林党等被彻底摒弃。”
“可是朕注意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东林党有关的理论,也被完全摒弃,这恐怕是不正确的,譬如说顾宪成老先生之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应该是不错的,这提醒读书人,不能给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死读书是无用的,读死书更是害死人,看看好多的读书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甚至连好多基本生活知识都不知道,这也就导致出现百无一用是书生之说法了。”
“读书人拼命读书,参加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什么,朕不用说,诸位基本都是两榜进士,也是通过读书才改变了身份,朕很多时候想到一种景象,若是读书人不知道老百姓生活的艰辛,不知道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情况,该是多么的可怕,这样的读书人为官之后,到一方去出任百姓之父母官,能够很好的做事情吗。”
“由此朕想到了,东林党、复社和应社,能够在短时间之内迅速的发展,那就说明他们提出来的理论,某些方面是正确的。”
“朕今日请诸位商议,就是要说到此事。”
“翰林院、国子监和讲武堂,都是在负责专门培训各级文武官员之事情,这种培训之目的,主要还是让诸多的官员担任各级官职之后,能够知道做些什么事情,该如何的做事情,如何让我大明王朝强盛富裕起来,如何让老百姓能够过上平静富裕之生活。”
“更进一步,朕想到了理论之重要。”
“让读书人能够真正的明白为官之责任,让大明王朝能够真正的强盛富裕,且将这样的势头长久的延续下去,就很有必要建立一整套的理论,仅仅凭借着儒家思想,凭借着四书五经,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儒家思想延续近两千年的时间,必须要随着时间之推移发生变化,注入很多新的理论,这个道理解释起来很是简单,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与现如今的情形大不一样,我大明王朝若是死死抱着两千年前的儒家思想,不知道改进和进取,那就必定会落后,国富民强的局面就不可能长时间的维系下去。”
“由此朕觉得,很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这个机构就是专门研究理论之机构,这个机构的职责很明确,那就是结合当前之实际情况,专门研究和提出相关的理论,提出来的理论必须符合实际情况,必须是可以推行下去的,必须是让我大明王朝能够长时间维持强盛富裕情形的。”
“朕思考了很久,这个机构之名称就叫做皇家理论政策研究院,能够进入这个研究院的都是大儒,朕不管他究竟是什么想法,也不管他是不是完全效忠于朝廷,只要他有足够的学识,就可以吸纳进入到研究院之中。”
“皇家政策理论研究院由礼部负责直接管辖,其性质主要是从事理论方面的研究,为朕、内阁和朝廷提供理论上面的依旧,研究院可供研究的范围很广,包括民生、军士、司法甚至是外交等等方面的事宜,研究院之人员,务必保持学识之独立性,不受外界力量的干扰。”
“当然,研究院提出来的任何理论,都需要经过礼部和内阁的商议,凡是有利于我大明王朝发展的,尽管大胆的接受。”
“俗话说的好,三人行必有我师,朝廷能够吸纳方方面面的人才,也是大气之表现,换一种方式,让这些人为朝廷所用,更是好事情。”
。。。
杨廷枢终于明白了皇上的意思,原来皇上想着将读书人之中的翘楚集中到某个地方,让这些人讨论理论方面的问题,提出来自身之建议,供朝廷和内阁参考。
那些东林党之中的大儒,包括复社和应社之中的大儒,正好可以进入到新成立的皇家政策理论研究院之中,这样一来,轻易就能够掌控舆论阵地,统一读书人的思想了。
第八百九十五章朕为主宰
到了崇祯十七年十一月,瑞元元年十一月,大明各地基本稳定下来,北方开始逐渐摆脱战乱带来的阴影,诸多的商贾看到了商机,大规模的朝着北直隶附近发展,在他们看来,毕竟京城是大明的中心和重心,就算是这一带暂时是满目疮痍,但总是会很快发展起来的。
商贾的敏锐性是很高的,也是完全正确的。
内阁在恢复北直隶秩序、促进百姓稳定下来方面,耗费了很大的气力。
首先在粮食的救济方面,内阁调集了大量的粮食,甚至直接从陕西调运部分的粮食到北直隶,稳定住饥荒之中的百姓,其次在官吏的配备上面,将最为能干的官吏配备到北直隶所属的府州县,最后就是在钱财的投入方面,更是倾斜北直隶。
这就让北直隶的复苏远远强于河南与山西等地。
大半年的时间过去,北直隶迅速开始恢复,展露出来欣欣向荣的局面,
随着北直隶开始复苏,以前大量迁出去的人口,也逐渐返回家乡。
郑勋睿也是赞同这种做法的,北直隶毕竟是京城所在地,只是在如何让北直隶快速复苏方面,郑勋睿倾向于两个方面,第一是农业方面要加大投入的力度,譬如说重新分配无主的土地,全面推行官绅一体纳粮的制度,限制出现过高的耕地租赁的费用,为老百姓无偿的提供粮食种子,包括甘薯和玉蜀黍种子等等,第二是从驻军方面倾斜北直隶,郑家军第一军驻扎在北直隶境内,人数达到了五万人,这五万人的吃喝拉撒睡都是在北直隶境内。必定会拉动北直隶的消费,也让百姓能够找到谋生的门路。
同时,大运河北直隶范围内的河道整修,进入秋季就开始了,整修河道采取了招募民工的做法,给付薪酬。这让北直隶大部分的劳力在农闲季节找到了事情做,而且可以挣到工钱,用以维持家中的开销。
商贾进入北直隶,让北直隶的恢复速度更快了。
京城的变化更是巨大的,毕竟这里是大明的政治中心,也是名副其实的经济中心,其在经济上面发挥出来的作用,仅次于南京。
京城内已经看不到战乱带来的阴影,熙熙攘攘繁华的景象早就出现了。已经进入到冬月,春节的氛围慢慢的冒出来,接二连三的商铺卯足了劲,备足大量的货物,准备在春节的时候好好赚上一笔。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