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的郑勋睿,熟知历史,也有着很多他人不可能知晓的历史积淀,但做皇帝这件事情,他不可能有什么经验,只能够慢慢的摸索。
第一件事情,就牵涉到后宫的事宜了。
儒家思想鼓吹女子无才便是德,尽管不少大家闺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那都是在背后,试想那个大家闺秀会站出来炫耀这些东西,而真正将这些本事拿出来炫耀的,也就是秦淮河的青楼女子,其炫耀的原因无非是抬高身价。
历史的大环境尚未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郑勋睿尽管马上就要成为皇帝了,但他不可能马上与世俗的思想去抗衡,想想几百年之后,都还有很多世俗思想的遗留。
郑勋睿很清楚,做皇帝至高无上,有着最大的权威和权力,可做皇帝绝不意味着为所欲为,相反做了皇帝,约束大了很多,你不能够随随便便的出门,不可能和众人一样走在大街上,你的一言一行都收到了监督,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皇帝,无一不是有着极大的克制力与旺盛的精力。
做一个好皇帝,其实是苦差事。
后宫的事情,郑勋睿必须要妥协,这不过是他诸多妥协之中的一件事情,当皇帝就是从诸多的妥协之中慢慢做好很多事情的。
但有一件事情,郑勋睿无论如何都不会妥协,那就是有关京城和地方官府职责调整的事宜,有些职责必须要调整,而官吏的俸禄是首先需要调整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认识偏激,对各级的官吏异常苛刻,堂堂七品的知县,每年能够拿到的银子不过六十两左右,这点银子要用来养家糊口,还要聘请师爷、轿夫等等,而就算是朝廷正一品的大员,每年能够拿到的俸禄银子也不过两千多两,这样的待遇,各级官吏要是不贪污,家人都养不活。
儒家思想之中要求官吏思想纯洁、甘受清贫的宣传,郑勋睿不赞同,这样的倡议违背了人性,可能有一部分的人有着远大的理想,愿意为信阳奋斗终生,且不计报酬,但这样的人太少,凤毛麟角,绝大部分的人都是普通人,包括各级的官吏。
违背人性的规定,不可能持久,这也是大明各级官吏从上至下贪污贿赂成风的原因。
牵一发动全身,加强吏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务必全盘都动起来,实施的过程之中,更是要考虑周全,这件事情可不能够耽误,不能够慢慢来,好的风气必须首先树立起来,让诸多的官吏习惯,大明数百年来,官场上很多不好的风气必须要彻底根除。
这件事情,郑勋睿没有和谁商议,他独自思考,将所思所想全部都详细记下来,之后不断分析,不断完善,慢慢确定出来新王朝诸多的“规矩”。
第八百八十一章登基称帝(2)
新皇登基,过程有些复杂,要求也很是繁琐,这些郑勋睿都不会特别关心,他已经明确给周延儒等人提出了要求,那就是登基大典不要过于的复杂。
大明皇帝的登基大典有一个最为有意思的情况,那就是即将登基的皇帝,总是要实行三让的,所谓的三让,就是三次推让不做皇帝,其理由大都是先皇刚刚逝去,内心悲痛,加之自身的能力不足,不敢登基等等,为此还专门有一个劝皇上继位的团体,由朝中最有权势的大臣组成,一而再再而三的劝皇上继位。
这是大明皇帝登基的习惯,但这个所谓的习惯,被郑勋睿果断的否决。
尽管郑勋睿延续了大明的国号,但他很清楚,在他统领下的大明王朝,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会出现巨大的变化,而很多的规矩也要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登基之前,郑勋睿主要关心的是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杨贺率领的剿灭大顺军余孽的战斗情况,这件事情很是顺利,与郑勋睿的预计差不多,李自成、顾君恩和刘宗敏等人悉数死亡之后,绝大部分的大顺军军士都投降了,少部分负隅顽抗的,根本不是郑家军的对手,加之北方满目疮痍,群龙无首的大顺军也无法支持下去了。
第二件事情是北直隶、河南与山西等地的稳定事宜,这件事情正在紧张的进行之中,随着漕粮运抵北方,大量的官吏也被陆续派遣到北直隶、河南与山西等地,地方官府已经将稳定局势作为首要的事情做了。
第三件事情,就是京城各部门职能的调整,或者说是变化。
有些变化。在南方已经完成,譬如说官绅一体纳粮的事宜,譬如说依照田亩的数量来确定赋税,譬如说征收商贸赋税,支持商贸的发展等等,而这些政策的推行。都牵涉到王朝的发展壮大,牵涉到百姓是不是能够安居乐业。
洪门钱庄在大明各地的普及,没有引发太多人的注意,最为关注钱庄的是那些商贾,不过郑勋睿很清楚,洪门钱庄将是未来左右王朝商贸、金融发展的巨无霸。
洪门钱庄的票根不会变化,与几百年之后的存单一样,但票额很快会变化,会变化成为真正的钞票。在市面上流行的钞票,而那些黄金白银,将逐渐退出流通领域。
一旦完成了这件事情,洪门钱庄将彻底蜕变为真正的银行,其强大的作用也马上体现出来,到时候其展现出来的作用会令很多人瞠目结舌。
长时间的观察体验,以及对历史的总结,郑勋睿知道朝廷之中的有些职能必须要做出调整。当然目前的分工还不可能达到几百年之后的水平,毕竟社会的发展尚未达到那么的程度。目前的大明还是以农业和商贸为主,工业化几乎没有出现。
郑勋睿需要特别加强职能的是都察院。
都察院为最高的监察、弹劾以及建议机关,可惜明朝后期,其主要职能几乎没有发挥出来,倒是成为了党争的重要助手,而且都察院只有京城设立。地方上根本没有,也难以起到真正监督地方官吏的作用,尽管都察院的监察御史有一百多人,而且按照各省的名额分设了,但这些监察御史一般都在京城。每年也就是下去巡按的时候,才了解情况。
监察机构必须要加强,不仅仅是京城设立,省、府、州都要设立,县一级暂时不考虑,毕竟一个县的官员人数太少,寥寥数人,与几百年之后的情形完全不一样。
必须要裁撤的是给事中。
给事中所承担的职能,很多都是都察院的职能,只不过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官员不放心,所以设立了给事中,专门监督百官是不是尽心尽力的做事情,这些给事中品阶不高,一般都是七品官员,可权力大的吓人,因为他们直接对皇上负责,属于皇上派遣的特使,就连内阁首辅和内阁次辅,都不敢得罪这些给事中。
锦衣卫依旧设立,但职能完全变化,就是负责守卫皇城。
东厂裁撤,太监不可干政。
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司会审的制度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大理寺是专门的审理案件的机构,一般审理重大疑难案件,特别是牵涉到高官显贵和皇亲国戚的案件,刑部则是审理诸多普通的案件,遇到影响特别大、或者特别疑难的案件,则实施三司会审的制度。
有关这方面的调整,郑勋睿思考是最多的。
司法公正可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的,做到这一点需要耗费极大的气力,譬如说司法独立等等,不过现如今是做不到的,毕竟这是皇权的时代,但有一点可以做到,那就是大理寺或者刑部独立的审理案件,审理案件的过程之中,任何部门都不得干涉。
而做到独立审理案件,关键就在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不是能够无条件支持。
郑勋睿自信能够做到这一点。
有关武官地位的问题,这是郑勋睿最为头疼的事宜,大明武官地位低下,与军户制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土地兼并,军户制度到明末基本崩溃,卫所没有了任何战斗力,不过百户、千户等军官,基本都是继承和沿袭,不需要进行考试,老头子是千户,退下来之后儿子继承,还有朱元璋敕封的那些世袭罔替的开国功臣后人等等。
这就导致文官看不起武官,武官自己也觉得低人一等。
军队是国之柱石,生死攸关,若是军官军士都没有什么地位,还是以前那种好男不当兵的观点,恐怕国家强大就是一句笑话了。
这方面的改变,必须慢慢来,着急没用,所谓欲速则不达,可有一点必须从现在做起,那就是武官的任命,今后必须从科举考试之中挑选人员出任军官,军官不以武进士为主,两榜进士同样被派遣到军队之中任职,唯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改变军官地位低下之问题。
军官沿袭继承的制度必须废除。
五月下旬的第一天,文渊阁。
距离登基大典只有八天的时间,一切的事宜都准备的差不多了。
郑勋睿没有询问登基大典的事宜,而是将裁撤给事中、东厂,废除军官沿袭继承制度,加强都察院、大理寺、刑部等职能,改变军队军官任命等事宜直接提出来了。
周延儒、徐望华、郑锦宏、文震亨和杨廷枢等人听的目瞪口呆。
郑勋睿提出来的这些建议,在他们看来匪夷所思。
给事中是直接对皇上负责的,等于是皇上的耳目,郑勋睿却要求裁撤给事中,这岂不是自断耳目,锦衣卫尽管名声不好,但也是专属于皇帝的侦探机构,郑勋睿要求其职能彻底转变,就是守卫紫禁城,至于说案件审理方面,谁不知道皇上金口玉言,不管什么样的案子,一旦皇上决定了,那就是铁案了。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