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将知晓。”胡大海憨厚地笑了笑,举手给朱重九行了各标准的军礼。
上次他出征在外期间,长子胡三舍勾结其他几个衙内,打着父辈的名义安插私人,拉帮结伙,惹下了天大的祸事,虽然过后朱重九并未追究,但他心里,却始终浮着一团阴影,如今,君臣两人将话点破了,心中的忧虑自然烟消云散。
其他几个人,也因为去年的吏治整顿,在举荐人才方面患得患失,今天听朱重九亲口强调,举贤论才不论亲疏远近,也觉得各自的心脏轻松了不少,纷纷笑着开口,感谢自家主公的厚待。
“恐怕,这依旧是治标不治本。”只有刘基,永远特立独行,沒等大伙开心的笑声散去,就站出來,郑重提醒,“礼教毕竟传承千年,对也罢,错也罢,深入人心,即便來的人都口称平等,内心深处,恐怕依旧还是信得原來那些,只是为了前程,不得不跟主公虚与委蛇罢了。”
“嗯,伯温有何良策。”被兜头泼了一大瓢冷水,朱重九却不生气,点点头,笑着向刘伯温请教,能解决问題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对方这个臭脾气,尚在他忍受范围之内。
刘伯温果然也不辜负他如此委屈求全,想了想,很是郑重地问道:“主公的紫金山天文台,到底能看到什么。”
“这个,我也不太清楚,军中的望远镜,你们手里也都有,如果夜晚用來看星星和月亮的话,已经与原來大不相同。”朱重九也想了想,据实相告
他之所以选择将天文台建立在紫金山顶,是为了满足另外一个灵魂关于前世的回忆,具体能看到什么,自己也沒仔细核实过,但按照现在淮扬工坊的脱色玻璃和望远镜制造水平,在不惜成本的情况下,将头顶的星空放大二十几倍应该不成问題,那样的话,军中那种放大倍数在五到八之间的望远镜所能发现的变化,在大截面,高倍数望远镜下,无疑会变得更加清晰,(注1)
“微臣早年间曾得《奇门遁甲》三卷,据传深研之,即可观星断命,推演古今。”刘伯温忽然叹了口气,语气里充满了失落,“然微臣数月前偶然兴起,拿起望远镜观星,却发现星空与微臣以往所学大相径庭。”
“唉,,。”陈基、张松等人感同身受,不计前嫌,陪着刘基一道长吁短叹。
他们也都算饱学之士,当然受传统影响,除了儒学经义之外,对星相、道法等玄妙的学问,都有所涉猎,然而随着在大总管府见识到的新东西越多,他们发现自己以往信以为真的玄学越不靠谱,特别是望远镜出现之后,广寒宫变成了一个满脸大坑圆饼,银河当中,群星荟萃。
而传说中,西方金之精,白帝之子,上公,代表到足够倍数大将军之象的太白金星,被望远镜放大之后,居然也是一个暗黄色的圆饼,除了表面沒麻子之外,看上去竟然跟广寒宫无丝毫差别,(注2)
这给他们心脏所带來的冲击,几乎不堪忍受,好在跟在朱重九身边见到的怪异事情多了,大伙已经渐渐学会了自我安慰,大总管非常人,行非常之事,所以看到的东西也受其影响,真假难辨,而这种自我安慰,毕竟经不起推敲,所以被刘伯温一提出來,就觉得自己以前所学皆是谬误,头顶的星空更加遥不可及。
“诸君切莫叹气,请听刘某一言。”刘伯温的眼睛,却看到了更多,“儒家之礼,道家之德,墨家之兼爱,皆起源于天,天人合一,伍德始终,三统三正、三纲五常学,更是与天空星斗密不可分。”
又深深吸了口气,刘伯温非常痛苦地做最后补充,“可以巨镜观之,天根本不是原來那个天,星亦非原來的星宿,礼仪道德,纲常统正,自然也失去了依托。”
注1:当望远镜发明之后,伽利略迅速制造出了3倍和九倍望远镜,最后又制造出放大三十三倍的望远镜揭秘星空。
注2:因为与地球距离近,在天气晴朗,沒有污染的情况下,十倍望远镜,即可看到金星的球形轮廓。
第二十一章星图上
“伯温!”朱重九长身而起,绕过书案,在众目睽睽之下,冲着刘伯温深深施礼。
不是为了对方的计策有多高妙,而是为了刘伯温在淮扬与儒学之间,终于选择了淮扬。
正如刘伯温自己所说,当通过天文望远镜,将一幅全新的星图展现在众人面前时,自汉代以来儒学所推崇的天命礼仪,所苛求的等级秩序,纲常统正,就会被连根抛起。除非有人故意视而不见,否则,他根本无法解释面目一新的璀璨星空。
而刘伯温为此付出的代价,则是将半生所学都推倒重来。这不单单是简单的知识重新修正梳理,并且还是信仰的自我否定与重塑。在朱重九的另一份记忆中,对某一种哲学研究得越是透彻,信仰越是虔诚,当发现其与现实发生冲突时,所承受的痛苦也就越重。二十世纪末某个年代,许多哲学教授在这种情况下,甚至宁愿选择在高楼顶上凌空一跃!
“主公!”见朱重九忽然莫名其妙地就向刘伯温作揖,胡大海、陈基等人都被吓了一大跳,纷纷站起来,瞪圆里眼睛惊呼。
“主公不必如此!”刘伯温的表现,却远比其他人平静。先是侧开身体,向朱重九还了一个长揖。然后红着眼睛,轻声{长叹,“不破不立,周礼不复,但圣人道统却未必不能得以传承。况且为人谋而忠其事,正是圣人所推崇的大道,微臣并未稍离!”
“伯温,我不敢说开万世之太平,但必竭尽所能,为生民立命!”朱重九抓起刘伯温的手,用力拍了几下,郑重承诺。
刘伯温并没有背叛他的儒学信仰,而是换了另外一种方式,让他的信仰以适应新的星空,融入新的人间。而作为刘伯温的前世崇拜者和这一世挚友,朱重九则有义务替他完成这个心愿,让儒学在科学与平等的基础上,浴火涅槃。
朱重九对儒学并无成见,事实上,他对任何一种学说流派,除了那种劝人拿起刀子对待邻居,然后去天国享受七十二处女的之外,都没有太多成见。在另外一个时空,他亲眼目睹过各种狂信徒演绎出来的荒诞,目睹过个各种伪君子一边高喊着“民主自由”或者“英特纳雄耐尔”口号掏干别人的腰包,养肥自己的家族。以至于他对任何一种哲学和信仰,都无法绝对的接受。
在他看来,儒学也好,道家也罢,甚至明教或者眼下刚刚在中原开始崭露头角的天主教,只要能给淮扬带来繁荣,只要有助于华夏重新崛起,他都可以拿来借鉴其中一部分。但这些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某种信仰或者哲学,与百姓的安宁幸福,与华夏的重新崛起的目的相悖,哪怕它说得再天花乱坠,哪怕是孔夫子、老子和上帝三个手挽着手亲临,朱重九也会毫不犹豫地拔出杀猪刀来迎面而战。
用另一个时空二十一世纪的划分方法,朱重九是各彻头彻尾的民族主义者。而他的民族主义到了最后,就必然走向平等。若一个民族走向觉醒,将外民族对自身的压迫视为罪恶,他自然就无法忍受本民族自己人之间的压迫和奴役。那同样是罪恶,不比外来者对本民族的奴役高尚分毫!
而当有一种哲学或者信仰,能与他的民族主义,与眼下的淮扬彼此照应,共同成长的话,朱重九也不介意从背后推上一把。正如十三世纪到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最终成就了欧洲文明在此后四百年里的长盛不衰。如果儒学能够在淮扬新的生产方式和平等的人文基础上重新焕发青春,并反哺于华夏民族,朱重九有何理由不乐见其成?!
“愿附主公尾翼,青云直上!”好半晌之后,胡大海、陈基等人才多少明白过一点点味道来,纷纷围上前,大声表态。
“愿与诸君,共同开辟一个时代!”朱重九被众人的话语从走神中唤醒,收拾起激荡的心情,大笑着与众人一一击掌。
“臣等,必竭尽全力!”“微臣愿效犬马之劳!”“臣,这条命都是主公给的。主公说怎么干,臣就怎么干!”
张松、陈基、黄老歪等人也大笑,举起手,与朱重九拍过来的手凌空相击。
这一刻,君臣等人个个踌躇满志,觉得天下之事无不可为。再商量起方略来,也是精神抖擞,效率加倍。
很快,就商量好了最近一段时间与老儒名流们争夺儒学解释权的基本策略。并且交代到具体部门和人手去负责实施。然后又迅速把话题转回最关键点,充分利用紫金山天文台的落成,从根子上否决旧儒学的礼制和纲常等级。
按照政务、监察和枢密三院方式,重新分割了职能和管辖范围之后,大总管府的运转效率又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当天下午,一系列由枢密院签发的政令,就开始落实执行。于此同时,政务院与各级官府衙门,也做出了最积极的配合,一场看不到血光和硝烟的战争,悄然打响。
俗话说,破坏总是比建设要容易些。郑玉、王翰这群老儒名士们,虽然既不懂如何治国,也不懂如何带兵打仗,暗中给淮扬大总管府使其绊子来,动作却非常利落。发现继续跟青丘子辩论下去,只会被对方牵着鼻子走。干脆把心一横,直接转向对淮扬大总管府这几年施政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上。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