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不败军神 (会变的尺)



基本上这里的人名会随时发生变动,但是至少体现了俄国人丧心病狂的重名情况。

介绍过了米哈伊尔上尉的情况后,米哈伊尔向附近的一个军官招手示意,让他把上尉叫过来。然后才向吴畏说道:“他从前在约瑟夫的部队里,约瑟夫认为他很有指挥才能,亲自写了推荐信让他回来进修。”

吴畏点了点头。现在北俄陆军分成三个大的集团军,分别是谢苗的西伯利亚方面军、布隆施泰因的北方方面军和约瑟夫的禁卫军。

其中西伯利亚方面军的实力最弱,只是在叶塞尼河防线防御可能出现的第三师团。

布隆施泰因的北方方面军的战绩最好,据说已经推进到了乌斯季—瑟索利斯克至梅津河一线。按照预定的计划,北方方面军的主要任务是替海军夺取足够的港口和船厂,很显然布隆施泰因作得不错。

三个集团军当中,打得最艰苦的就是约瑟夫的近卫军团,他在喀山一线顶住了南方军队的进攻,并且有机会窥视俄国第二大的重工业基地。一直被南俄方向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所以基本上点火不断,属于那种大打三六九,小打天天有的情况,手下官兵的伤亡也最为严重。

吴畏在来叶卡捷琳堡的路上,已经听米哈伊尔介绍过这些事情。所以听说米哈伊尔上尉是从前线下来的,倒也提起了兴趣。

很快上尉就被人带了过来。他看到吴畏在这里,明显的吃了一惊,显然没想到共和国的大使先生会和米哈伊尔将军这么熟悉。

米哈伊尔给两个人互相介绍了一下,说到上尉的时候,称呼他为“伏龙芝上尉。”

吴畏主动与伏龙芝握手,然后问道:“听说你是从喀山前线回来的,有没有可能占领喀山地区?”

伏龙芝想了一下,慢慢摇头说道:“我觉得很困难。”

与约瑟夫在喀山一线顶牛的是俄国宿将尼古拉亲王,老头子在战略战术方面稳稳压约瑟夫一头,打得近卫军只能采取守守势,虽然喀山在望,却无法越雷池一步。

在伏龙芝看来,南俄士兵的训练水平是很高的,但是士气低落,要不是装备精良统帅得力,应该并不是北俄军队的对手。

吴畏对这个结论并不怎么意外。历史上俄国人在一战前那段时间里过得非常艰难。参加个一战还把自己拖垮了。

本来俄国工人运动的主场在莫斯科这样的大城市,基本集中在南俄的地盘上。但是因为乌里扬诺夫等人加入到叶卡捷琳娜的政府当中,所以留在南方的布党成员大批北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南方工党的组织力量,让亚历山大四世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来对付北俄。

但是亚历山大四世没办法改变国内一团糟的经济形势,士兵们自然无心恋战,要比气势的话,可以说北方军队完爆南方军队。

说到喀山防线的作战按情况,就不能不提吴畏给北俄政府倒腾来的那些日军制式武器。虽然日本人的装备比俄国还有不足,但是平均性能相差也不太多,极大弥补了北俄军武器数量不足的劣势。

吴畏一面听伏龙芝讲述喀山前线的情况,一面在心里盘算北俄军队可以采取的军事策略,还没等他想出个子午卯寅来,他突然听到伏龙芝偶尔提到的一句话,心中一惊,看着他说道:“你们现在已经有政治委员了?”

第503章谁的军队

听到伏龙芝提起政治委员,米哈伊尔顿时觉得有些尴尬,等伏龙芝又说了几句话走开后,他才向吴畏解释了起来。

北俄军队起源于波将金号事件后的水兵队,而当时事件发生的原因就是士兵自发反抗军官的剥削和压迫。

关于“自发”这个说法,吴畏是当面得到了乌里扬诺夫的肯定的。事实上俄共虽然的确在军队中发展自己的组织,但是当时还没有强大到可以影响士兵发动兵变的程度。

更何况当时乌里扬诺夫也在船上,船上不比路地,如果兵变失败,他可没有马车可以藏。

所以叶卡捷琳娜支持兵变并且清洗旧式军官后,按照吴畏的建议,在基层当中设立士兵委员会,充当士兵与军官之间沟通的桥梁,以避免重复旧式军队中的那种官兵矛盾。

本来按照吴畏的想法,这个士兵委员会应该是模仿美军士官长制度的。但是后来叶卡捷琳娜大批接受金水河战役后的俄国战俘后,这个制度就被执行得走了样。更糟糕的是,当时吴畏直接回北京了,没人对新组建的北俄军队进行指导。

没了吴屠夫,乌里扬诺夫也不能吃带毛猪,所以很自然的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继续执行这个制度。叶卡捷琳娜和斯托雷平当时千头万绪,也顾不上去关心部队的建军思路。事实上当时的他们也意识不到这么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乌里扬诺夫等人的工作开展得非常成功,有了希望和理想的士兵们爆发了极强的战斗力,一路从西伯利亚打过乌拉尔山,并且在吴畏的指挥下在逆境中攻占叶卡捷琳堡,横扫斯韦尔德洛夫斯克地区,将俄国遇东边的工业重镇收入囊中,给北俄政府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吴畏虽然是陆军总司令,但是他的警卫工作是由自己的警卫营负责的,平时打交道的也都是各级军官,当然不可能注意到基层军队的制设情况。

后来随着北俄军队的扩张,士兵委员会制度也固定了下来,最强大的时候,几乎每个连队都有士兵委员会在活动。

但是很快这种现象就引起了其他政治力量的注意,事实上想不注意也不行,当时的士兵委员会并没有成熟的规章制度,全靠基层士兵们的推举产生。很容易混入各种目地的人员。然后不可避免的与军官们产生冲突,甚至影响到作战命令的传达。

北俄军队当中,俄共的力量是相当强大的,像布隆施泰因、米哈伊尔、约瑟夫等高级将领都是俄共出身,因为布隆施泰因曾经是叶卡捷琳娜第一任警卫部队长官的原因,叶卡捷琳娜对俄共的军官也一直非常信任,布隆施泰因之后的第二任长官是约瑟夫,现在的长官叶戈罗夫等人都是布党成员,事实上这几任警卫长官对于保护叶卡捷琳娜也的确尽心尽力。叶卡捷琳娜被困乌拉尔山的时候,约瑟夫就曾经多次亲身参战,为了皇后的安全死战不退。

所以部队基层发生的异动还没有从正规渠道传递到总司令部的时候,布隆施泰因等领军在外的高级将领们就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且尝试着自己解决。

其中米哈伊尔所在的近卫军团因为离权力中心最近,反应也最快,在乌里扬诺夫等人的支持下,约瑟夫迅速成立了调查委员会,一面肃清士兵委员会中的害群之马,坚决打击来自基层的不合理要求,一面对士兵委员们展开培训,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

因为这种事情谁都没有干过,所以约瑟夫抽调了大量的俄共干部来进行这项工作,这些干部大多出身贫苦,又有在基层发动群众的经验,知道怎么和统治阶级打交道,所以工作成绩显著。很快这种方式就在全军推行了下去。

但是很快这种作法的另一个弊端就显露出来,因为培训工作大多数由布党主持,不可避免的在培训过程当中加入了大量俄共的宣传材料,直接后果就是三大军团中有相当一部分士兵委员加入了俄共,尤其是乌里扬诺夫的多数派,使得布党的信徒迅速增加。

这种情况被谢苗等非俄共将领注意到后,很快反映到了最高层面,然后迅速加剧了斯托雷平和乌里扬诺夫之间的矛盾。

斯托雷平要发展国力,就必须大力促进工业化进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工人数量的增长就是最重要的附加成果,在这个时代,工业自动化的概念还没人知道,基本上所有的工业产品都要靠人堆,要发展工业,首先就得有工人。

俄工的基础就是工人阶级,斯托雷平的工作成效越显著,俄工可供开拓的土壤就越丰富。

这样说起来,斯托雷平和乌里扬诺夫两个人的工作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但问题在于,斯托雷平需要工人们来创造价值,让国库充盈。而俄工的目标是让工人阶级摆脱无产者的贫困,摆脱朝不保夕的日子。

斯托雷平算是新兴贵族,除了家里有一些田产外,主要靠在政府的工作获得收入,家族里也没什么人从事工商业,自然用不着相信资本的良心。他并不会反对让自己的国民生活得好一点。但是至少在目前来看,他必须依靠压榨国民来获得财政收入,来保证与南方政府的战斗不落下风。

斯托雷平面临的局面,乌里扬诺夫不但知道,也是支持的。但是显然两个人对于政府和人民之间财富的分配有一些分歧。斯托雷平虽然想不出“阵痛”这种说法,意思却差不多,希望工人们拿最少的一份,吃饱肚子就行了。

但是乌里扬诺夫则希望至少要让工人和他们的家人吃得起面包,最好还能吃点鸡蛋牛奶什么的。同时有略微体面的衣服和时间来进行日常活动。最好能控制工人的连续工作时间。

这个要求看起来不高,但是很显然要占用相当一部分资源,毕竟俄国的农业并不是那么发达,特别是北俄的土地,发展农业限制很大,要让人人有面包吃,那就得大量从国外进口主粮。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