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恪也没有意见,倒是刘仁轨表示了进军逻些城。行进在高寒之地上的担心。但在姜恪这位兵部的主官一通解释下,也打消了顾虑。
“归德郡王,你的意见呢?”武则天眼神落到了赞婆身上。
“娘娘,臣愿领军攻打吐蕃残部,还请娘娘答应臣之所请!”赞婆马上表态了。他完全清楚今天武则天召他来的意思。
武则天注目了赞婆几眼,笑着答应了:“好。本宫就准你所请,待这个年过完,你就去准备进军逻些城的事宜!”
武则天当然不会放心让赞婆单独领军出征吐蕃,不会让他当进军逻些城的大军统帅。但一定会让他随军出征的。赞婆归降前在吐蕃国内威望也挺高,仅次于赞普芒松芒赞和钦陵,其归降大唐后,又得非常高的荣耀,被封为郡王,其子莽布支也在军中任高官,要是大唐与吐蕃再起战事,他的示范作用及号召力可以让一些摇摆的吐蕃头领放弃抵抗的。
自赞婆被我唐军俘虏,再被朝廷封为归德郡王、归德大将军后,青海战役失败后许多逃窜的原本赞婆手下,也在其召唤下来降。赞婆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吐蕃的许多情况都是从他嘴里得知的,这让大唐对吐蕃的情况了解更多了,这些年他又一再请求率军讨伐吐蕃,只不过没得朝廷同意罢了。
谁也弄不清楚赞婆这样的态度究竟是为了什么,是想拿点功绩来让朝中大佬们刮目相看,还是原本在吐蕃时候就与芒松芒赞和钦陵有矛盾,现在想报复一下。
大唐对归附的降将一向是宽容的,有太多来降的胡人将领在大唐的历史上风光无限了,年事已高但至今还在为大唐效力契苾何力,还有执失思力、阿史那摩、阿史那社尔、李谨行、李多祚、黑齿常之等等许多陈易知道或者不知道的人物。原来的历史上,赞婆是与吐蕃赞普翻脸后归降大唐的,并不是被唐军俘虏的,归降后的赞婆一直为大唐领军作战,主要对手也是吐蕃人,只是那时候钦陵已经被杀了。不过这一段历史,陈易却是不知道。
要是赞婆领军出征吐蕃,率军抵达逻些城下,这对吐蕃军队士气的打击是非常巨大的,这也可以算是赤+裸裸打钦陵的脸,要是他们兄弟俩在战场上见面了,各自率领不同的军队作战,那是件残忍又有趣的事。不过兄弟两人会不会死命拼杀,战果究竟会如何,谁也不知道。
但陈易知道的是,此次武则天动用赞婆,主要目的并不是看中他作战时候的勇猛,只是要利用他对吐蕃人特点的了解,他在吐蕃国内的影响力,他与钦陵的关系,总的一句话,就是想利用赞婆劝降表现上与芒松芒赞关系不错,但已经与芒松芒赞关系出现裂痕的钦陵。
而赞婆是完全能负起这件事的!
来大唐这几年,赞婆充分领略了大唐的强盛,军队强大的战斗力,知道凭借吐蕃的国力,吐蕃军队的战斗力,是完全无法与大唐抗衡的。这也是他一力请求率军征战吐蕃,或者率团出使吐蕃的原因,他不想自己的兄弟和他一样成为大唐的阶下囚,毁了一世英名,甚至成为战犯级的人物,并连累到他。
赞婆之子莽布支随父归降大唐后,并没受到冷遇,一直在军中任职,如今已经任左武卫将军了,这次也将随大军一道出征吐蕃。
相对于赞婆来说,想一展自己才能的莽布支,更加适应在大唐的生活,入军中任职,没有人歧视他,没有人因为他是吐蕃降将而故意刁难他,有功也会得到奖赏,与其他大唐将领得到的待遇没什么区别。他在吐蕃时候,官职军衔并不高,甚至还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受到一定程度的排挤,吐蕃国内一些人是怕他们家族势力太过于庞大,总会对他们使绊,特别是在吐蕃的那些年轻后人,他也是因为忍受不了在逻些城受到的排挤,才到青海随父一道驻守青海的,但因为一些顾忌,赞婆也没办法升迁自己儿子的官职。因为在吐蕃所受的待遇及归降后所受的待遇有很大的区别,他觉得归降了大唐,会让他有更大施展才能的空间。父亲的归德郡王只是安慰、示范性质的,目的就是吸引吐蕃头领和族人来降,但他渴望自己能建功立业,为大唐征战,以自己的战功获取荣耀,而不是要继承父亲的。
何况在大唐的生活比在吐蕃时候不知道优越多少倍,几年的生活下来已经让他把自己当作一个唐人,并为完全融入大唐,被人认可而努力。
这一点是大部归降胡人将领的共性,归附的胡人到长安为官后,都渴望成为真正的唐人,被正统的汉人认可,这一点契苾何力是做的最好的。这位为大唐立下了卓著功勋的契苾部落头领,归附后对大唐忠心耿耿,精习汉学,甚至做到了比汉人还精通,得李世民、李治两代皇帝的赞赏,朝臣们的敬重,得到了奖赏无数,如今其子契苾明也身居三品职的青海都护府都护,父子两代都得大唐皇帝的赐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莽布支渴望自己也能有那般的荣耀。
如今武则天给他们父子机会了,赞婆如何会轻易放弃!
ps:感谢老干爹、我爱花生酱书友的打赏,感谢赌鬼不是我、(稻草人)、复我汉唐雄风、翔翔羽同学的月票!
接下来几天的更新时间也略做调整,第一更在中午十二点不变,第二天改为晚上六点左右,第三更晚上十一点左右!
求月票、打赏!
第二百七十一章事情不妙了
出征吐蕃、将吐蕃残部彻底消灭的决定是在数次朝议后决定了下来,支持出征的大臣占多数,但反对的人也不少,最后还是赞婆的一番话让反对的人无话可。
赞婆陈述了吐蕃国内力量的情况,全民皆兵的军事组成情况,吐蕃人马上骑射水平的精湛,他们对高寒地带环境的适应等等,他告诉大唐的君臣,若不是现在趁势灭了吐蕃,只过几年,吐蕃人又会元气渐复,到时他们的复仇力量会让人十分可怕的。
赞婆都这样,反对的大臣们也不敢再坚持,谁也不敢负上放任吐蕃人强大的罪名,要真的无视吐蕃人的养精蓄锐,养虎成患,青海及西南方向又出现巨大的威胁,那要付出的代价是现在率军远征的数倍,数十倍,当年吐谷浑被吐蕃人消灭,青海之地落入其的惨痛教训还没淡忘。
反对的大臣所呈的理由无非是战争会造成巨大的损耗,我大唐不适应在高原地带作战,吐蕃之地贫瘠,取之无用等观点,这些理由在大唐可能再受吐蕃人巨大的威胁之前,都没有太多服力。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这些年吐蕃在青海的势力存在,让环青海一带的大唐边关时常吃紧,每年为防备吐蕃人进攻的物资准备也是无数,富饶的河湟谷地也没好好开发利用,青海畔良好的牧场更是大部与大唐无缘。如今青海的一切完全在我大唐掌握之中,凉州、鄯州、河州一带一再成边关。河湟谷地产出的粮食已经不需要长安向青海一带输送粮食了,青海出产的战马可以供应几乎整个大唐。谁都会算这得与失之间的利弊。得与失之间的权衡。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这是陈易的观点,也是裴行俭的观点,与其在边关驻军防守外敌的入侵,不如主动出击,将敌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几乎所有武将及一些重量级文臣的坚持下,出征吐蕃的决议最终获得了通过。
正月十八rì,朝廷朝廷发布诏令。因吐蕃人绝不听从大唐朝廷招抚的诏告,并一再屯兵扩军,试图再次进攻青海、安西,与我大唐为敌,为避免青海、安西再被攻击,大唐安全受到威胁,朝廷组建婆逻道大军讨伐吐蕃。以年前御任安东大都护。转任右卫大将军的薛仁贵为婆逻道行军大总管,归德郡王赞婆和左卫大将军阿史那道真为副大总管,左武卫将军莽布支、左金吾卫将军曹怀舜、左卫中郎将程务挺、卫尉卿李弼等为分总管,将兵六万,讨伐吐蕃。
婆逻道大军将从青海方面出发,大军主要组chéngrén员为原青海都护府下之兵马。这些都是身经百战,适应高寒环境的老兵,且又携带大量新式的武器,只要不出意外,没有人会相信我大军会不敌吐蕃残兵的。
……
正月二十rì。武则天终于召见了已经来长安一个多月的倭国遣唐使团。
武则天是在紫宸殿召见倭国使团的,陪同他召见的还有陈易和贺兰敏之两位她最倚为亲信的人物。及朝堂上对外非常强硬的“鹰派”人物裴行俭,还有其他一些大臣。今rì将会有好戏上演,太子李显也被武则天拉来,目的是想让他见识一下她的段。
朝廷出征吐蕃的诏令已下,自有各大总管、各级总管及各部官员为此做准备,吐蕃高原上,直到三四月份才适合行进,而年后做准备,正可以赶上高原上夏天的时节,并可在天气良好的rì子抵达逻星。逻星就是后世时候拉萨所在位置,要是占领了那里,并歼灭吐蕃人的有生力量,那吐蕃的统治就算完结了,我大唐可以在逻星建立一个都护府或者都督府,宣布对高原的统治,或者扶植一个傀儡政权间接统治。只要战事取得胜利,芒松芒赞的力量被消灭,所有一切都不在话下。
武则天已经不需要为后续的事担心了,征战吐蕃的事自有许多人为此cāo持,只待捷报传来,就可以宣布接下来的事项。原本对军事不甚在行的武则天,在见识了大唐军队在辽东及青海几场战事的巨大胜利后,对接下来要进行的征战吐蕃战事也不再有任何的担心依陈易的建议和安排,武则天也在这个特定时候召见了倭国使团,准备演了趁戏。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