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大明福王 (浪漫鱼)


“你啊你啊!这多年的脾气还是没改……”徐霞客苦笑着摇了摇头,对于这个意外结识的同年兄弟他是再了解不过,跟他谈经论典没什么用,但只要是拿点希奇古怪的东西出来立马就能吸引到他的注意力。
“到是弘祖兄你,真放得下那游山玩水的喜好?”
“当然放不下,但……”无奈地叹了口气。徐霞客也掏出个跟怀表差不多的东西道:“这是诸葛大人送给愚兄的司南,在离开前他曾言希望愚兄能考入帝国学院,用脚丈量大明的每一寸土地,为大明寻找出无数的矿产,为每一条河流都找到源头……”
“司南?”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宋应星对于徐霞客的爱好一点也不感兴趣,到是那个小小的指南针让眼前一亮。“弘祖兄,可否给小弟一观?”
“那可不行!”徐霞客赶紧将指南针放回了怀里,他也承认宋应星是心灵手巧的人,但这家伙有个坏毛病那就是看到什么希奇东西都会先拆一遍,如果不搞清楚原理和构造他是不会给你还原的。“长庚贤弟,非是愚兄小气,实乃此物可辨方位可观天象,据说是南方兵团的军用物资,诸葛大人可是再三交代过的绝不能轻易示人!”
“二位兄长果然在这里!”正说话间,一个年轻学子冲了进来。
在年轻人面前宋应星倒也不好意思继续纠缠,只能耿耿于怀地瞪了徐霞客一眼道:“德冰贤弟?有何要事?”
对于这个士人们来说满腹经纶只会做点锦绣文章的顶多能混个大儒的名头,只有那些在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都有造诣,并且能独树一帜玩出自己风格的人物才可能被称为才子。两年前就被人给拐到京城,好不容易才获准跑回江南来溜达的黄宗羲,显然正在努力朝这个方向迈进。而且他要做的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掐指一算能晓后世的风流人物。
不过,要是那个被称为东林七君子的黄尊素知道自己长子居然迷上了士人们口中的异端邪说,还跟这两个离经叛道之徒结成忘年之交,恐怕会被气得从棺材里蹦出来。
“两位兄长可知,那对面几栋楼里住的是些什么人吗?”不愿意跟儒生们一起住到夫子庙附近,却偏要跑来琴淮河畔跟这些异类打成一片的黄宗羲最近可没少溜达,反正他们需要考试的内容靠临时抱佛脚是没用的,那得靠长期的知识积累才行。
“还不都是那些腐儒?”与士人们瞧不起没有功名的徐霞客一样,他也瞧不上那些读死书的家伙。
“弘祖兄错了,那里住的有六成是来自洛阳书院的学子!”黄宗羲面色沉重地道:“据小弟所知,他们自小就开始接受镇国将军所请名士的教导,论经史子集他们可能与我等不分伯仲,但其在天文历法地理算学等方面的造诣远非我等可以企及……”
“嘶——”宋应星对这些人并不熟悉,但却在拜会同乡朱之瑜的时候听他不经意间提起过,会有一大批劲敌和他们同场竞技,想进入帝国学院的难度不亚于金榜提名荣登三甲。“照德冰贤弟此言,我等此行岂不是……”
“可不是么?”黄宗羲愤恨地道:“那洛阳书院原本就名士云集,据闻就连那研究院也会不时派人过去指导,他们从小就受到比我们更专业的教导,这也太不公平了!”
“德冰贤弟也不用太过挂怀!”宋应星的好胜心也被激了起来,一扫刚才因为没能抢到指南针的不快,踌躇满志地道:“他们有名家指导,我等也是数十载寒窗苦读博览群书,他们有高人相助,我等也曾游历天下拜访各地英杰。这到底孰优孰劣,还得在考场上凭借真工夫比试一番才行!”

第二百七十章 癸酉科考(上)

又是一年三月三,与两年前一样,崇祯还是没能跑到淮阳去焚香祭祖显摆他的文治武功。作为一个不太合格的昏君,崇祯在与朱由骢的多次秘谈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他们这次之所以能彻底压服士人,那是因为这个意外出现的小胖子没有按照士人们定下的规矩在玩。
然而,大明开国近三百年,皇权和士权间的争斗就一直处于正在进行时,这也包括看似风平浪静的现在。太祖朱元璋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他在说出与士人共天下的时候也没忘记留上一手。不论是削减俸禄,还是在大明律外另行颁布大诰为的都是体现决心和魄力,警告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官员别忽悠得太过火。阅历丰富的成祖即位之初,依靠他强硬的手段和当机立断的魄力,依然把士大夫们收拾得服服帖帖。
别看士人们很狂妄很喜欢骂皇帝,但在这两朝还真就找不出几个敢跳出来的。原因也很简单,这两位一个是半文盲,要真把他惹火了人家根本不跟你讲道理,就直接拖出去用大刀片子招呼,若是这都不怕,还有剥皮实草跟凌迟碎刮侍侯着。
另一位受过教育的要稍微好点,但却经常把士人们的话当耳旁风。就说了一句天子守国门,也不管炸开了锅的朝臣们是否愿意放弃万金身家,更不理会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的屁话,就强迫大臣们与金陵风月挥泪而别,举家搬迁到北方苦寒之地。就连那广为文臣诟病的郑和下西洋,人家还不是想做就做?
但即便是这两位最强硬的开国君主,也没能在韧性十足的士大夫们手上讨到什么便宜。
对于半文盲的朱元璋他们选择了捏着鼻子忍耐,背地里却偷偷地忽悠着皇太孙。以至于善良的建文帝到朱棣起兵造反后也还在高呼“勿杀我皇叔,使我背上弑叔的罪名!”
至于老爱亲征的成祖么,那就能好对付了。表面上一如既往地持反对意见,让皇帝放松戒备,暗地里却把一切准备工作做得妥妥当当就等着好大喜功的皇帝赶紧滚蛋。他们好使用老招数掌控京城内继续忽悠太子。
对付强势皇帝,士大夫们虽然有的是办法,却习惯了先削弱其身边的近臣再缓步推进。毕竟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顾虑太多,在做一件大事的时候总是需要先筹划个一年半载,平衡好各方利益后,再挑选一个恰当的时机。
有明一朝。莫名其妙就出点倒霉状况的皇帝很多,但无论是被人忽悠到土木堡突然断掉补给造成全军哗变自己被人给活捉的英宗,还是意外失足落水的武宗跟现在已经逃到了洛阳的天启,往往都能先过上几年舒心日子。
当然了,光宗不算,谁让他以为士人们帮他赶走了最大的竞争对手福王就可以胡作非为?居然在做太子的时候就那么不长眼。老是琢磨着要重振纲纪提拔新的官吏。就这样的忘恩负义之徒,不给他吃两粒红丸那还留着给谁享受?
不学无术的朱由骢虽然想不透这些,但也明白要是按照士人们那一套去玩他会死得很惨。所以他只能另起炉灶,利用士人们的疏忽先捣鼓出一支划时代新军,那个时候他或许灭不了鞑子,但绝对可以防守京城顺便把满朝文武扔出去做替死鬼。
在继续张大力量保持武力威慑的同时,朱由骢和崇祯选择了一条看似危险却是在避重就轻的道路。连横合纵充分利用士人喜欢内斗的特点让他们狗咬狗,却偏偏不去动士人们在江南的根基,一直给他们留着东山再起的希望。
士人们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的才华与胆量成反比,既然还没有被逼到绝路上,那他们也就不需要冒着天大的风险去跟那个杀人不眨眼的死胖子斗。最近周延儒等人的屈服也说明这个办法到现在还是管用的,越是身居高位者需要顾忌的东西就越多,只要给了他们足够的利益,那出卖同党的事他们也会干得个不亦乐乎。
但即便是满朝重臣都被迫投靠,嚣张言官落得个人人喊打的地步。民间也渐渐地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却还有一个巨大的隐患并没能消除。为了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朱由骢才会把实力最强大的新军留在国内,才会在北地民心已复即便是留守京师的李国普想打点什么歪主意也没那胆量的时候,忽悠崇祯坐镇南京。
而江南也不愧为人杰地灵的好地方。那些在暗地里上蹿下条的赶考士子就已经说明这种顾虑不是杞人忧天。为了配合这最后的清剿行动,孔衍植在安排课程的时候留了一手,所有官学在第一年里只教受儒家启蒙读物,一方面是为了让百姓从小就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另一方面也是要给江南士人一个错觉。
虽然官学里主要负责授课的都是来自洛阳书院的学子,但他们也还顶着个秀才的名声。要知道前些年的北地战乱造就出的落魄秀才多如过江之鲫,谁还有那工夫去慢慢考证啊?而且负责这项工作的可是衍圣公,教的也还是儒家经典、子曰诗云。所以即便是士人们担心今后抢饭碗的多了,也仅仅是未雨绸缪地选择了抱团战术预防可能出现的对手,但也绝不会猜到这是要断掉他们根基的狠招。
让士人们更没想到的是,崇祯六年的这场科举考试就是一个大陷阱,朝廷不但要选出最优秀的人才,还要彻底断掉腐儒们的前程。崇祯和皇党奸佞要借这次机会让天下人都知道,作为修身养性的儒家经典是必须学的,但想仅凭这个就混入朝堂高人一等,那是连狗洞都没有。顶多也就是让去翰林院养老,每个月领着那点可怜的俸禄看着别人过上好日子。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