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重回80当大佬 [校对全本] (浙东匹夫)


  在研发环节就搞内部竞争,这在87年绝对是罕见的,因为软件业眼下还没有形成垄断的超级巨头,光是外部其他公司的竞争,就足够鞭策软件开发者不断前进了。
  后世内部竞争激烈的,主要是腾云这样的公司,已经形成垄断了,才自己搞自己。
  要不就是华为那种因为供应链安全问题,需要备胎计划的,所以搞两套,一套留着。
  但顾骜却很有眼光,他知道他接手之后的第一代乃至第二代电脑,都还需要这个过程。
  因为一旦面临微软的开放式操作系统竞争后,如果封闭式操作系统品牌的生态还没起来,来捧场的外部分包商可能不够。这样,指望自然竞争是不可能的,不引入左右互搏的内部竞争,就有可能把比较残次的产品放到市场上去。
  当然了,顾骜也不会盲目持续竞争,那样既会过度浪费资源,也会导致消费者选择困难、不够简洁。
  试想一下,要是一群消费者,在官方的软件销售渠道里,同时看到一个OFFICE和WPS,然后各自做了不同的选购,将来却要面临不同的优化方向、不同的用户习惯,万一用到后面不顺手想换,还要付出重新学习的成本,那肯定会失人心。
  办公的东西,简洁统一最重要,这是工具,不是游戏,工具要的就是垄断和标准化,而不是花里胡哨可玩性。
  所以,这种内部竞争,应该是只持续到小范围试点投放结束后、分出优劣胜负,就立刻中止。
  然后All in支持那款在小范围试点内测时表现胜出的产品。
  这种思路,有点儿像后世互联网时代的A/B测试和“尽快投放,快速迭代”研发思路。
  A/B测试这玩意儿,不是互联网行业圈内人,或许不太了解,稍微说几句。
  这玩意儿主要是FACEBOOK的小札用出名的。在21世纪初之前,软件行业是比较讲究理性设计的,早期研发完成后,后续的测试也是很严谨的,基本上项目经理怎么要求怎么来,跟设计不符的就是BUG。
  但是随着互联网产品更多偏向娱乐消费和社交,偏向“体验”之后,其实最初设计得太严密就不是好事儿了。因为100%项目经理前期论证的模式,只适合那些对错分明的问题。
  可是体验这玩意儿,是没有对错的。就像很多公司的测试部门,对着TEST CASE的时候,你能说出一个功能错没错,但你说不出一个功能漂亮不漂亮、舒服不舒服。
  这玩意儿太主观太见仁见智了,你指望不了项目经理每次都跟主流审美站在一起,所以哪怕你希望你的人都跟腾云的工程师一样,“每次都刻意站在小白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也不一定奏效。
  这不是同理心的问题,而是精英是无法靠意淫来意淫出小白究竟是如何想得。
  后世大约06年前后,FACEBOOK流派开始扩散出来的A/B版测试,这时候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工具了。它不需要项目经理再去设身处地把自己装作小白,而是直接把好几个各抒己见的外观、UI更新内容,小范围投放给几千几万个用户去用。
  比如,当时几千万的FACEBOOK用户里,会有千分之一随机收到一个升级提醒,要升级他电脑上的FACEBOOK客户端(后来是手机上的APP),而事实上,他们不同的人拿到的是不同的测试版升级文件。
  最后统计一两周,看哪个版本大数据表现好,就统一确定升级成这个版本,这招大约在09年前后,就逐步扩大到所有互联网巨头了,大家都不再去花心思揣摩“什么才是真小白”,从此都开始借鉴A/B版测试这种研发方法。
  直接让大数据告诉大家什么才是真小白吧。
  至于前文说的“先行推出、测试市场反馈,再快速迭代”这一招,只是A/B版测试的前置思想基础,这个手腕90年代末腾云就在用了,那个是加快调试和响应周期用的,让你测试不太充分就先投放市场。让市场反馈你有哪里不行,再快速升级,就省掉很多测试工程师的工作量。在这个基础上,如果一次升级的内容不一样,有好几个对照组,那才是“A/B版测试”。
  对于即将到来的1988年,眼下的微软工程师们都还是很端着架子的,他们绝对理解不了这样的研发方法。
  而且以现在商业机密的扩散缓慢程度,只要顾骜保密工作做得好,同时不对内解说这个方法的好处,这些先进的研发管理思想,保密到互联网诞生,估计都是可以的。
  (历史上FACEBOOK的研发管理思想,都花了两三年才蔓延到所有行业巨头,那时候信息比现在灵通好多倍。)
  只不过,因为如今还没有网络下载那么便捷的软件升级渠道,所以顾骜没法通过远程的操作模式,大规模使用小白鼠。
  但这都只是技术手段上的问题。顾骜完全可以稍加修改,弄成只在公司核心势力范围的地域内,找关系最铁的渠道经销商,和最脑残粉的铁杆用户,来当A/B测试的小白鼠。
  当然,为了把这个制度长久稳定地运行下去,消费粉丝激情肯定是不行的,必须给好处反馈。比如那些主动用测试版并且报BUG、反馈意见的用户,将来可以得到免费获得正式版、不用购买的好处。
  相当于是用测试劳动换来的软件使用权。
  这些都是后话,暂时还没实施呢。
  ……
  跟王安的转型谈判,还有最后一个细节问题要解决,那就是原先顾骜已经收购了王安电脑的大部分股权,而王安公司的品牌资产,无疑是这家公司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顾骜前前后后花了12亿美金,这里面大部分的钱就是为了这个牌子,以及牌子背后的市场认同、消费者惯性。
  现在王安要拆分一家他自己家人掌控的纯软件公司,那就面临着依然要用王安的名字,和WPS这个系列软件的品牌权利。


第800章 新开发计划
  王安这个名字,王家人要继续使用,倒也罢了。
  毕竟这是一个真人的姓名,不是纯粹的商标,你还可以打打擦边球。
  只要LOGO和UI设计,跟注册的“王安”显示不同,不会混淆,你要用那两个字,按照美国法律还是允许的。
  不过WPS这个名字,王安的新软件公司于情于理都是无法使用的,那是侵权。你公司大部分股权都卖给了顾骜,怎么能一瓜二吃呢?
  这就需要谈一谈钱,或者是割让几个点股份。
  双方最后博弈,王安提出了一个比较干脆地条件:“我愿意从目前总公司的21%股权里,拿出5%,转让给你,换取将来成立一家新的纯软件公司后、在办公软件这个细分领域,继续使用王安和WPS的品牌。当然,我可以保证,将来这家依然带着王安名字字样的新软件公司,绝对不会再越界经营任何硬件产品。如果我死之后,我的后人要经营电子硬件,那么我也不会让他们用我的名号的,他们重新成立新公司好了,当然我相信他们不会想要再经营硬件生意了。”
  5%的目前公司股份,看起来是挺大一笔钱了,毕竟顾骜此前拿下六成多股权,总共也就明里暗里加起来花了12亿美金。
  那么这5%,也相当于一个亿美金了。现值,不考虑未来增值。
  但考虑到,王安公司目前确实没有最新的竞争力产品,科研实力也都是被顾骜掏空的,其最大价值就是品牌,所以拿出1个亿美金的利益也不算过分。
  顾骜想了想:“6%吧,现在一切安稳了,我也就顺便凑个70%持股权,绝对控制。你留15%。你多花的这个1%,我允许你从目前公司,把曾经开发WPS的软件技术骨干人员挖走,而且可以把此前所有WPS的软件权利授权给你共享使用。至于其他占股累计15%的小股东,我去给他们一点现金补偿,股份就不分给他们了。”
  王安从目前的公司抽离一些品牌资产使用权出去,理论上是瓜分了全公司的利益,所以这部分利益的理论受益人,不光有顾骜,还有公司的其他小股东。
  只不过其他所有小股东加起来,话语权也不到顾骜的四分之一。所以,顾骜就帮他们决策了,给其他人现金补偿。
  王安让渡的这价值1亿美金的股权,顾骜照单全收,然后这部分原本应该五等分左右,顾骜占四份,其他小股东占一份。
  现在实际操作中,则相当于顾骜给其他所有小股东累计额2000万美金的一次性现金分红。(基于出让公司无形资产使用权,所获利润的分红)
  跟王家人之间的纠缠,也就彻底搞定,从此王家退场。
  ……
  王安回去养病之后的次日,顾骜终于可以抽出时间来,给王安电脑的全部技术和项目高层,牵头开个项目会议。
  从全局高度,规划一下新一代个人电脑的研发进度。
  事实上,自从私有化进程完成之前,一些立项阶段的准备工作就已经做下去了。
  甚至在更早之前、天鲲公司靠着这一年来从王安被挖角的技术骨干,配合天鲲系研发团队本身做游戏机系统的经验,和使用摩托罗拉68000系CPU的丰富积累,也把很多论证性的尝试展开了。
  公司里非常中国式地挂了“奋战300天,拿下新一代”的标语,所有研发工程师都被额外要求加班,当然待遇是非常高的。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