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百工匠心 (雅玩居士)



古绣庄从苏州收购新刻丝,在室内挂在墙上,闭户焚香,用香薰的办法,将新刻丝薰成古色古香。他们也从北京东小市买来零乱破碎的旧刻丝,请人加工修复,再出售,获得高利润。

做绣货生意的古绣庄,不设柜台,有清静幽雅的客房,整洁美观的货架,陈列着各色各样、丰富多彩、灿烂夺目的绣货。顾客到来,热情招待,奉烟献茶,殷勤伺候。

老古玩行人说:绣货铺的人会做买卖,也会编瞎话。他们卖货,给买主看东西时是聚精会神地注视着顾客的神态和语气,猜测着什么货色、什么样式、什么图案能迎合这位顾客的心理。

然后顺藤摸瓜似地再向顾客耐心解说这件绣货的名称、用途、来历、并说明是什么朝代的、那位名人使用过的等等。

从中穿插着说些趣闻轶事吸引顾客,再请顾客任意挑选。有的顾客是茶也喝了,烟也抽了,挑了半天一件没买,他们仍然笑脸相陪,请顾客下次再来挑选。

下次再来了,仍然热情招待,不厌其烦地揣摸顾客的心理,投其所好,终究能做上他的买卖。老翰林袁励准同琉璃厂雅文斋古玩铺经理萧书农聊天时说,他女儿到鸿兴德古绣庄去挑选刺绣衣料,挑来挑去,人家也不烦,尽量使她满意。她去了三趟,每次都热情招待,最后心满意足选到称心如意的刺绣衣料。

从民国十年到二十八年,西湖营古绣庄生意兴隆,中外顾客迎门。那时有专门经营绣花片、花边、睡衣、裤褂的同顺利;专营绣花垫、挽袖及接受订货的吉昌厚、义顺公;做出口绣货

生意的振德兴;专做少数民族绣货生意的德信成;各路生意都做的鸿兴德,这些是在绣货行业中有名的字号。外国人称这条街为“Ebr1deryStreet绣花街名扬海外。

绣货行兴旺时期,在北平是“有行无会”,没有商会或同业公会。北平沦陷后,在日伪逼迫下成立刺绣业新民分会。1944年改称同业公会。1953至1956年称之为特种工艺品制造业。

西湖营古绣庄的兴起,引起古玩行人的注目,有的古董商也经营一些古绣货。民国十五年前后,琉璃厂古玩铺中有了古刺绣“活计”,以小而精取胜。

大古董商岳彬则有皇室王府收藏之古绣大件,如幔帐、画屏等,古玩铺的刺绣比古绣庄要胜过一筹,精品多。古玩行老人都有鉴别古绣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从他们经营“活计”和其它刺绣艺术品中积累下来的。

当年孙会元是著名陶瓷鉴定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委,人们信服他鉴定陶瓷的眼力。可谁知道他在青年时代鉴定过活计,对刺绣、刻丝有所研究。七十年代中期海关验关时,发现一件绣花幔帐,要求出口。有人说:“这是件新东西,可以出去。”

孙会元正在值班,制止说:“慢着!我看这是旧的,是著名的‘宫绣’。”人们不信他说的话。他说:“我看刺绣的眼力,你们不大相信,请鉴别刺绣的专家来看看,不能随便出口。”

一位古刺绣鉴定家来了,一看便说孙老师的眼力好,这是件宫绣,是康熙皇帝时的幔帐。”孙会元笑了,可他没说他在年轻时学过鉴别古刺绣。

荷包巷的绣货市场,曾红火过明清两个朝代,绣花街的古绣庄在民国年间只能说是县花一现,都已成为历史。历史给人们留下一个疑问:昙花一现的西湖营绣花街,怎能同珠光宝气四射的廊房二条玉器街、具有三百来年历史的京都文化街市琉璃厂相提并论呢?

对于这种趣闻,鲁善工也没少听爷爷说过,比如琉璃厂大名鼎鼎的博古斋,当年就因为徐渭一幅手卷传的沸沸扬扬。

道光年间,明代画家徐渭的长卷泼墨花果画,收藏家、书画家不惜重金征购,流传至今够得上国宝文物了。那时翰林院编修陈介祺,道光进士、国史馆总纂何子贞,北平布政史李寄云等文职官员是博古斋的常客。祝锡之在陈介祺来博古斋观赏青铜、汉印时,取出徐渭《泼墨花果写生》长卷,共同欣赏。陈介祺没买古印、鼎彝,买下这幅长卷,据说才花三百两银子!

某日李寄云在陈介祺书房见到这幅长卷,看半天不放手,陈介祺知道了李寄云的心思,便说这幅画我送给你。”李寄云不客气地拱手称谢。没过三天,李寄云把一幅王麓台《南山积翠》山水长卷画送给陈介祺。

何绍基知道这件事,去找博古斋经理祝锡之说:“你这北京人照顾山东人陈介祺;我这湖南人崇拜浙江人徐文长。”祝锡之说如再见到徐文长的书画,一定请先生过目。这是道光乙巳年,即道光二十五年艺苑中发生的趣闻轶事。

过了二十四年,到同治八年秋季,博古斋经理李镜湖,又将徐渭《泼墨花果写生》长卷送给陈元禄欣赏。陈元禄“纵观数过,为之神王,因作歌”。当时他在京养病,经济上不富裕,没出钱收购,他赞颂徐渭及其画卷写下:“天不盖,地不载,日月不能蚀,水火不能坏。四渎无其深,五岳无其大,人间不可居,掷笔世界外……”他未能收藏徐渭真迹,而自我安慰写道:人间奇宝二难并,一笑拈花僧入定。

第247章 神秘的赏奇斋

赏奇斋在琉璃厂开设四十多年,始终笼罩着神秘色彩,令人难以捉摸。而在古玩行中越是异乎寻常的神秘事,越容易流传,平淡的事早被人淡忘。

日伪统治北平初期,赏奇斋门前不断有小汽车停放,琉璃厂古玩行人都知道,这是日本山中商会经理高田来了,买走了什么好货,谁也不知道。

同行人都说这家古玩铺神秘,掌柜的杨润斋脾气大,凡人不理,买卖整齐货,零七八碎的古玩杂项看不起。聊起赏奇斋四十多年历史,确实离奇。

光绪二十六年前后,琉璃厂东南园住着一位夹包做古玩生意的张楼村,他家在顺义县高丽营,常年不回去。没铺面没字号的古玩生意不好做,靠提溜包到各家古玩铺去串,搂着好货再去串大户宅门。

某天张楼村提溜着包走到后海北岸,对面来了开路鼎马,后面八人抬的大轿,前呼后拥,快到眼前,他来不及回避,急忙跑到墙根,面墙而立。

他不知道这里是醇王府,赶上王爷下轿回府。也巧,他站在墙根儿被王爷一眼看见了。王爷问那边站的是什么人哪?

当差的手提皮鞭过去了要抽打,他忙跪下。王爷说:“我问他是干什么的,谁叫你去打他!”当差的让他向王爷回话,他说:我是卖古玩的。王爷说把他给我带进来。

年轻的醇亲王从德国回来不久,虽然是去德国为其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谢罪,但也受了点外国民主风气影响,张楼村不但没挨打,还被带进王爷书房,王爷要看看他包袱里的古玩。

王爷看他包里是些小件熟坑青铜器便说:“这些破铜烂铁算什么古玩?”张楼村忙磕头说:“古玩铺里的东西就是这些零七八碎,除了破铜烂铁,还有石头、玉件头、瓷器和字画。”

王爷喊了声:“来人呐!”张楼村又吓了跳,他想我没说错话,王爷喊来人干什么?进来位中年太监说:“伺候王爷!”王爷说:“你把我收藏的金胎、银胎的珐琅彩盘碗拿两件来,给他开开眼。”这时,张楼村才放下心来。

张楼村说:“王爷收藏的是真金真银、好彩头的珍宝,我们在外边那能见得着这样的好货呀?”

王爷手指金胎珐琅彩绘西洋美人的盘子说:“这是洋人进贡来的,你们怎能看得到?”张楼村说:“王爷您把奇珍异宝让老百姓饱眼福,功德无量!功德无量!”王爷听了这话有点激动,随口说:“你把这盘子拿琉璃厂去,给你的同行开开眼。”

“小人不敢,这样珍贵的宝贝,我没地方搁,我是提溜包儿做古董生意的。”

“琉璃厂那条街上还没你的地盘儿?!我出钱开家古玩铺,你当掌柜的,拿我的东西让老百姓去开眼,赶明儿我逛琉璃厂也有个歇脚的地界儿!”

王爷说话是算数的。可是朝廷规定王公大臣不准经商开买卖。这可怎么办?只可由醇王府总管张明芳出面拿出九千两银子,在琉璃厂开家古玩铺。

王爷要拿出奇珍异宝给百姓看而开家古玩铺,起什么字号?就叫“赏奇斋”吧!请巡警部尚书徐世昌书写匾额,在京城吃得开。

赏奇斋开设在东琉璃厂中间路北,一间半门脸,两间进身,门脸小,屋子少,在后院设“局子”。还有北房三间、南房三间,东西房各两间,中间有小院。来客人到北屋坐,坐累了到东、西厢房可躺着休息。

张楼村于宣统二年去世了,赏奇斋由程启元经营。程启元河北冀县人,名全仁。他做什么古玩生意,眼力怎么样,同行人不清楚,只知道他是古玩行出头露面的人物,也是出了名的程善人”。

民国初年,赏奇斋的邻居韵珍斋崇佑之从东晓市买了块砚台。这块砚台是偷来之后拿到晓市上卖的,窃贼犯了案,说出了砚台卖给韵珍斋崇掌柜。巡警传崇佑之去对案。崇佑之说:“一块砚台不值几个钱,交给警察阁子算了,谁跟他去对案。”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