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轩倒没有想那么多,他在琢磨着有了钱该怎么花。
如果算上好梦公司的资产,他和慕姗姗应该有两三百万的产业,即便还不能和那些大款相比,也算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
他们现在有房有车,生活无忧,事业有成。
在京城演艺圈,不少演员赚了钱就开始弄副业,有的开餐厅,有的做起了小生意,赚钱是一方面,也是为了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一般都是让家里人或者亲戚打理,自己并不参与。
像刘晓青那种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商海的演员不多,大多数人都是抱着玩玩的心态。
这和目前社会上的风气有关,国家鼓励第三产业,服务行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做投资?投资什么?”慕姗姗不解道,“房地产倒是挺火的,可咱们那点钱根本不够折腾的,还不如安安稳稳的放在银行里。”
“开一家饭馆怎么样?”林子轩商量道,“以后咱们吃饭啊,朋友聚会啊都有个地方,自己的地方方便,不会被人打扰。”
“这个倒是可以。”慕姗姗想了想,同意道,“不过咱们不懂经营,要请人来做。”
“我打算好了,位置就选在什刹海这儿,离家近,找亲戚帮忙就行。”林子轩规划道,“咱们主打的是明星饭馆,来吃饭还能碰到明星,应该赔不了。”
“你看着办吧,赔了再赚回来就是了,就当积累经验了。”慕姗姗赞成道。
这件事被冯晓刚和葛尤知道了,也要求入伙,他们还给饭馆起了个名字,就叫不见不散。
进入12月,《不见不散》上映在即,林子轩忙碌起来。
他和慕致远商量过打击盗版光碟的事情,操作起来比较困难,一个是上面领导的版权意识比较薄弱,没有重视盗版光碟的危害。
还有就是需要各个部门联合行动,光是部门之间的协调就需要时间。
再者说,盗版光碟的大本营在南方,京城只能抓到底层的贩子,功劳不大,大家都不愿意兴师动众,这件事只能是不了了之。
按照制定好的宣传计划,在12月17日,林子轩带着剧组的人马前往东北三省。
第一站是沈城,当地的电影公司组织的第一次观众见面会就是慰问下岗职工。
这在当地已经是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不过剧组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
面对一千多名下岗职工,大家有点犯难,不知道这些人当中有多少是正在待业,又有多少重新上岗,更不知道目前他们的心态,应该如何把握?
最后大家决定用真诚的态度给下岗职工拜个年,祝他们新年快乐。
这时候,《不见不散》的电影还没有上映,只能是聊一些题外话,歌手唱了一首歌,才把这次见面会给应付过去。
接下来,一行人顺着铁路线一路向南,包括大连、京城、津门、沪城等等。
在京城的这一天,刚好是《不见不散》的首映日,也就是12月25日,见面会是在观众看完电影举行的,京城的观众很给面子。
尤其是对葛尤的表演,给予了一致的好评。
在见面会上,葛尤和徐繁表演了电影里的经典片段,引发了观众热烈的反响。
这次越往南方的城市,观众越是热情,这些人都看过了电影,对这部电影的感觉很好。
剧组是马不停蹄,几乎一天一个地方,一个地方起码三场见面会,非常的疲惫,不过看到观众的热情,看到电影院里挤满了观众,大家都很兴奋。
冯晓刚一再要求,虽然劳累,但不能因此冷淡观众和新闻单位,要热情的与观众见面。
葛尤一向随和,没有架子,能和观众打成一片,所以每到一处,都受到观众热烈的欢迎。
在花城的时候,观众还和葛尤开起了玩笑。
当主持人请剧组人员与大家见面时,主持人不把话筒给葛尤,反而伸向观众席。
“葛尤先生千里迢迢赶到花城,咱们花城的观众是不是要问候他呀?”主持人询问道。
“要。”观众齐声回答。
“那么,咱们怎么问候呀?”主持人不怀好意道。
“吃了吗?”观众一起问候道。
台上的葛尤一愣,但他不愧是个好演员,马上反应过来,笑嘻嘻的说:“没吃那!”
“没吃回家吃去吧!”观众大笑道。
这是葛尤在《不见不散》里的台词,观众刚看过电影,记忆犹新,拿来和葛尤开个玩笑。
这部片子中许多台词都让观众津津乐道,走出影院之后一想起来就止不住的又笑出声来。
《不见不散》和《甲方乙方》不同,它的受众面更广,剧组一路从北到南,能感受到不仅北方的观众爱看,南方的观众也能接受。
宣传的效果很明显,有了各地新闻媒体的大力报到,观众走进了电影院。
等他们从花城返回京城的时候,《不见不散》上映一个星期,票房已经过了八百万。
------------
第二百九十一章 一个导演
回到京城,林子轩没有让大家休息,而是继续宣传。
虽然电影首周的票房突破了八百万,势头很好,但不能因此而放松,京城是他们的根据地,别弄到最后,得到了外地的票房,却失去了根本。
那就得不偿失了。
在京城,不用那么密集的宣传,时间安排上会自由一些,主要是通过报纸和电视,以及进入各所大学和学生们举行见面会。
经过调查,大学生是观看《不见不散》的主力军。
他们更容易接受调侃和黑色幽默,更容易愤世嫉俗,容易对底层小人物的生活表达同情。
这和如今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有关。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侵蚀进了校园,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声音,知识无用论逐渐抬头。
甚至出现了不少从大学退学的现象。
以前的大学生被认为是国家的栋梁,怀着建设祖国的理想,现在的大学生则产生了怀疑。
是去学知识搞科研,还是去街边卖茶叶蛋,这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他们一方面认为自己考入了大学,会有一个不错的前程,一方面要面对物质生活的诱惑,以及各种浮躁思想的影响,心理上比较迷茫。
再加上大学开始逐步推行收费制度,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毕业分配制度的改变等等。
处在变革和不确定中的大学生为了消解压力,愿意看能给他们带来欢乐的电影,如果在欢乐的同时还能有一点回味和思考那就更好了。
在这一时期,国内的大学生对于后现代电影,对于各种调侃解构的电影,对于那种无厘头的电影,反正就是不那么一本正经的片子尤为喜爱。
《不见不散》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冯晓刚拍摄喜剧片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这些,他也没有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只能说是恰好和大学生们产生了共鸣。
这是一次意外的不谋而合,也是整个社会的一种需求。
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的社会里,大家更愿意享受和娱乐,而不是接受教育,说得难听点,那就是观众看电影都不愿意带脑子。
电影的情节简单明快,轻松幽默最好,不要弄得和猜谜似的,考验观众的脑细胞。
当然,也不能太过庸俗,要稍微有点情调和档次,有点情怀。
冯晓刚乐意和大学生交流,他觉得大学生说话直接,能听到真话,不那么虚伪。
如果是在社会上,大家都顾着面子,不会当面说你这个片子有多烂,但会背地里说,还会说的很难听,相较而言,大学生可爱的多。
“以后青年人是看电影的主力,咱们要了解这些人在想什么,有什么需求,才能拍出他们喜欢看的电影。”冯晓刚如此说道。
在这拨宣传活动中,冯晓刚极为卖力,一个是这是他的电影,还有就是他的收益和电影票房息息相关,他签的是分成合同。
只要《不见不散》的票房超过三千万,他能拿到五十万的分成,这比葛尤的片酬还要高。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京城的票房就超过了一千万,全国的总票房接近三千万,还在继续增长之中。
不过他们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春节前夕,那部大投资的香江动作片就会上映。
在去年引进的十部大片中,香江电影占了三部,基本上都是动作片。
1997年快到了,香江回归在即,总局有意加强和香江电影人的联系,香江的电影公司也想进入内地市场分一杯羹,如此促成了双方的合作。
相对于好莱坞大片,国内观众对于香江的电影更为熟悉,更愿意进影院观看。
“最后半个月,大家辛苦一下,忙完这部片子就放假,还有丰厚的年终奖和庆功宴。”林子轩在公司里做着最后的动员。
一部电影从筹备到下档,这是一个运营周期,在这个周期内需要各个部门的协作。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