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文艺生活 (薪越)



他们觉得这是新派武侠小说,认为自己为武侠小说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实际上,武侠小说被宝岛的一帮人给玩坏了,读者不买账,书商不愿意出版,武侠小说从此进入了一个低潮期。

进入九十年代,传统武侠小说走向了没落。

这时候,香江有人尝试把武侠和科幻相结合,这种武侠小说和传统武侠小说不同,走上了一条玄幻武侠的路子。

国内的武侠小说创作从八十年代开始,大体上是在模仿香江和宝岛,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影响力非常有限。

而且,国内没有专职的武侠小说家,大多是业余爱好。

杂志上刊载的武侠小说以短篇为主,长篇武侠很少,质量良莠不齐,精品不多。

这和国内的创作环境有关,在国内写的武侠小说不能太暴力和阴暗,也不能太过香艳,只能是中规中矩,再者说,写武侠小说不被认为是一种正经职业。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林子轩写了《卧虎藏龙》,这是一部极为传统的武侠小说。

在《古今传奇》杂志社的主编看来,这部小说有“古意”。

这个古意不是指承接了六十七年代的香江武侠小说,而是指带有三四十年代内地武侠小说的韵味,是最为正统的武侠小说。

在三四十年代,华国出现了一批武侠小说大家,写了不少经典的武侠小说。

国内的人总是在模仿香江和宝岛的武侠小说,却没有从华国的传统武侠小说中吸取精华。

近代的武侠小说从根本上讲出自内地,而不是香江和宝岛。

这部《卧虎藏龙》虽然只有两个回目,却带着浓重的京味,一看就知道作者有在京城生活的经历,有着京城特有的生活气息和语言风格。

这种感觉是读港台武侠小说所没有的。

主编觉得林子轩走了一条不同的路子,不一味地模仿港台武侠,而是在传统中汲取养分,光是这一点就值得推荐了。

更何况,这部小说写的不错,看架构就是一部长篇。

如果加上前传和后传,会成为一个系列,国内还没有如此规模的武侠小说,或许这部小说能够给没落的传统武侠小说带来一点转机。

《古今传奇》杂志社联系了林子轩,和他确认了《卧虎藏龙》的连载事宜。

双方口头约定,两个月交稿一次,一次大概七八万字,差不多占了杂志十分之一的篇幅,杂志社会给这部小说做宣传,并推荐给相关的出版社。

杂志社的动作很快,他们调整了最新一期刊载的内容,把《卧虎藏龙》加了进去。

这一期杂志会在十一月十日全国发行。

《古今传奇》这份杂志在全国有四十多万的订阅用户,这些人中大多数是武侠小说的爱好者,《卧虎藏龙》一经推出就有了一批相对忠实的读者。

在这一期杂志的封面上,印着一行字“回归传统,最正宗的京味武侠小说”。

林子轩拿到最新一期的《古今传奇》,看到这句话,有种吐槽的冲动。

感觉像是介绍京味小吃一样,那么《甲方乙方》能不能介绍成最正宗的京味电影呢。

算了,只要小说能推广开来就行。

他想得到读者的反馈还要等上一段时间,读者看了杂志觉得不错会写信给杂志社,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半个月。

再说了,《卧虎藏龙》刚刚开头,情节还没有展开,估计引起读者反响的可能性不大。

这是一部长篇,林子轩并不着急,半年后再看也不迟。

即便这部小说在读者那里反响平平,他还有其他的推广手段,在《卧虎藏龙》这部小说连载结束,好梦公司会适时推出《卧虎藏龙》的电视剧。

电视剧的观众可比杂志的读者多上无数倍,加上各种宣传和炒作,要把这个故事做到深入人心,培养观众群体,也就是粉丝。

在这个过程中,再把《卧虎藏龙》的前传和后传写出来,出版成书,构成一个武侠系列。

接着拍摄前传和后传的电视剧,打造一个超长的连续剧,把小说和电视剧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潮流。

有了这些前期的铺垫,基本上就可以着手拍摄电影了,那时候拉投资也相对容易些。

这就是林子轩的五年计划。

这种推广方式在他那个世界并不新鲜,比如一款带有神话色彩的仙剑游戏,后来拍了好几部电视剧,有了粉丝基础,再拍大电影,票房绝对会大卖。

粉丝看电影看的不是剧情,而是一种情怀和回忆。

林子轩用《卧虎藏龙》做一次实验,好梦公司有了这次的经验,以后可以开发更多类似的影视剧,打造一整套的产业链。

当然,那是以后的事情了,现在他更关注的是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的上映情况。

在京城,《亡命天涯》受到了强力抵制,被各方联手狙击。

不仅电影只能在海淀区的影院放映,其他地区的电影院放映的都是很有分量的国产电影,这是要压缩好莱坞大片的票房。

更有意思的是,在《亡命天涯》电影海报的上方印有一行字。

“改革年代,激烈论争,电影市场,风险上映。”

这里的“风险”指的不仅是商业风险,还暗指其中的政治风险,由此就能看出,京城的电影行业对好莱坞大片的态度。

对于华国的电影行业来说,《亡命天涯》是第一声枪响,要么被打死,要么被惊醒。
------------

第二百四十八章 提前下线

华影公司把《亡命天涯》的档期定在了十一月十二日,正好是礼拜六,明天不上班,大家晚上可以到电影院享受好莱坞大片带来的刺激。

由于报纸上的争论,京城的百姓大都知道这件事。

年纪大的人听听也就过去了,真正活跃的还是年轻人,他们喜欢新鲜事物。

看好莱坞大片无疑成了一种时髦,如果能带着女朋友一起去看感觉会倍有面子。

不过买票成了一道难题,尤其是在京城,放映的影院不多,电影院外边排起了长队,电影票极为抢手,由此催生了票贩子的出现。

票贩子把一张15块的电影票炒到了50块,就这样还供不应求。

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出现的。

说起来和新闻媒体的宣传有很大关系,争论越大越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当然,好莱坞大片本身就具有吸引力,谁都想看个稀奇。

“老哥,你能不能弄到内部的票子?那些票贩子太不靠谱了。”林晓玲抱怨道。

“怎么?你们电影学院的学生也有兴趣?你们不是搞艺术的么?”林子轩取笑道。

“我们是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的,不去看看怎么知道该怎么批判。”林晓玲辩解道。

“别找借口了,我这儿可没票,反正我看过了,也就那么回事儿,没什么可看的,一点艺术性都没有,不适合你们看,你还是该干嘛干嘛去吧。”林子轩说笑道。

“你蒙我呢,我们学院的一位教授提前看了,据说挺震撼的。”林晓玲不信道。

“我这儿有张票,是礼拜天晚上的,你要不要?”慕姗姗插话道。

“那嫂子你呢?”林晓玲不好意思道。

“我不爱看这类犯罪题材的片子,都是打打杀杀的,没什么意思。”慕姗姗解释道。

“那谢谢嫂子了。”林晓玲高兴道。

慕姗姗手里的电影票是华影公司的人送的,前几天《文化访谈》邀请的嘉宾正是华影公司的副总经理王赠夫,此人是一位改革派。

引进好莱坞大片是社会热点,《文化访谈》自然不会错过。

有时候,林子轩看到某个新闻,觉得有挖掘的价值,就会推荐给慕姗姗。

事实证明,这么制作的《文化访谈》播出后,会产生不小的社会反响,或者是刚好和国家要下发的某个文件不谋而合。

这无形中增加了《文化访谈》的份量,这档节目总是能和这个时代的脉搏合拍。

华国电视台的同事知道慕姗姗的父亲是文化部的官员,倒是不会有什么想法。

“你真不去看啊?片子挺好看的,都审查过了,没什么太血腥的镜头,就是怕小孩子也去看。”林晓玲走后,林子轩询问道。

“你又不去,我去干嘛。”慕姗姗反问道。

“早说啊,我是不想看第二遍,再好的片子看多了也难受。”林子轩醒悟道,“要不这样,咱们去支持国产电影得了,明儿晚上有几部不错的片子,我记得有部是爱情片,名字挺文艺的。”

为了狙击《亡命天涯》,几家电影制片厂拿出了自己厂子制作的电影。

这些片子在国产电影里质量算是很好了,不过大多是文艺片和主旋律电影。

就这样,在礼拜六晚上,当别人都兴冲冲的去看好莱坞大片的时候,林子轩和慕姗姗前往西城区的一家影院看电影,票价是六块钱。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