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百二十章 低调
对于《活着》在戛纳的获奖,港台媒体大肆报道,内地媒体却支支吾吾。
葛尤成了国际影帝,这怎么说都是一种荣誉。
然而,一部在国内被禁的影片主流媒体不会进行宣传,就算是宣传也是带有批判性质,只有南方的一些小报才会刊登转载自香江的消息。
也就是说,这个戛纳影帝并不会给葛尤带来多大的光环,毕竟老百姓都不怎么清楚。
可在电影圈子里,这个影帝的头衔还是含金量十足,葛尤以后的片酬至少要翻上一倍,以前拍一部电影是15万,现在要30万了。
这么一来,有利有弊,片酬高了一般的剧组请不起,只能参演那些大制作。
可华国每年的大制作就那么几部,里面的角色还不一定适合葛尤来演,这就可能造成没戏可拍的尴尬境地,除非他愿意自降片酬。
不过,现在不是考虑这些的时候,葛尤还可以拍好梦公司的电影。
现在的问题是《活着》这部片子会不会因为获奖而解禁。
这正是张亿谋的打算,希望通过《活着》获得国际电影节的大奖得到舆论的支持,总局能重新考虑这个问题。
大家都在看着总局的态度,总局内部也在讨论。
大部分人不支持解禁,禁映《活着》的理由是因为违规参加戛纳电影节,现在获奖了又要解禁,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么?
再说了,《活着》没有通过审查和是否参加电影节没有关系,而是影片本身的问题。
支持张亿谋的人觉得解禁是好事,说明咱们开明了,只要张亿谋愿意修改片子,还是可以在国内上映的。
今年的电影市场这么低迷,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片子能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
不过这些人只是少数,总局最终的决议还是不让《活着》解禁。
“要是能解禁,我还准备请尤哥上我的访谈节目呢。”慕姗姗惋惜道。
“他现在也能上,只要别提《活着》就行,可要是不提这个,上节目也没什么意思了。”林子轩叹息道。
葛尤也够无奈的,别人拿了影帝风风光光,他呢还要尽可能的保持低调。
从法国回来后,他就进了《甲方乙方》的剧组,和冯晓刚一起琢磨拍戏,这样能避开外边的是是非非,他可不想处在风口浪尖之上。
有人还想拿他这个影帝说事,严格意义上说,葛尤参加戛纳电影节也属于违规。
只是总局不愿意追究,大家都清楚葛尤的为人,没必要这么抓住不放,那就没意思了。
相对于葛尤的低调,林晓玲在电影学院就高调多了。
《京城的风很大》获得的奖项没办法和《活着》相比,可也算是一个国际奖项,既然没办法报道《活着》,媒体就把焦点对准了电影学院。
拿了奖后,电影学院的领导积极多了。
扶持学生拍电影是电影学院的一贯宗旨,只是出成果的很少,这次能够获奖,说明他们推行的教育改革有了新成效,是一种业绩。
林晓玲被学校当成典型,成为电影学院的风云人物。
校领导听说她还是旁听生,立刻给她办理了转正手续,给予正常学生的一切待遇,补助啊,奖学金啊,这些都可以有。
这让晓玲同学感到很幸福,她终于成为一名真正的电影学院学生了。
“看把你乐的,都找不到北了,这不是你一个人的功劳,电影讲的是团队协作,你只是其中的一份子,别太膨胀了。”林子轩打击道。
“老哥,就不能让我高兴几天么?”林晓玲不满道,“我在学校里和同学成立个电影小组,我们准备拍电影了。”
“那行,你想到哪个剧组?电视剧还是电影?”林子轩随意问道。
他以为妹妹是想到剧组工作,锻炼锻炼,积累经验,就像以前一样。
“我们不是要到剧组打杂,而是想自己拍电影,拍自己想拍的电影。”林晓玲解释道。
“你还没上大二吧,学会拍片子了么?还是好好学习吧,别想那么远。”林子轩训斥道。
“理论要联系实际,不能光学不练,学校也鼓励我们要进行实践。”林晓玲据理力争道,“老哥,你有没有门路?给我们找点活干,钱不钱的无所谓,能拍片子就行。”
这次的获奖不仅让晓玲同学成功转正,还给了她不小的自信。
“你啊,还是太膨胀。”林子轩摇头道。
话虽这么说,他也不能不管,林子轩明白拍电影理论很重要,但实践更重要。
冯晓刚没学过电影理论,现在照样拍电影,这就是长期实践的结果。
他想起前几天在华国电视台,遇到了《华国时空》栏目组的编导,《华国时空》新开辟了一个子栏目叫做《生活空间》。
这个栏目关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镜头记录下这些平凡的故事。
他们的目标是想做一个社会忠实的纪录者、冷静的观察者、认真的思考着,展现一幅幅华国社会变革中的生动画卷。
这需要不少外派记者深入各个家庭进行采访,栏目组刚成立没有那么多的人力物力。
林晓玲是电影学院的学生,又有了一点小名气,电视台应该不会拒绝这种免费的劳动力,如果拍摄的节目被栏目组采纳,还会有酬劳可拿。
“拍纪录片可以吧?”林子轩询问道。
“当然行啦,还是老哥好,这么快就想到门路了,我们几个人在学校一点法子都没有。”林晓玲拍马屁道。
“既然想拍就认真拍,别给玩儿似的。”林子轩叮嘱道。
这时候,法国电影人让路易来到京城,和林子轩见了一面,表达了对《活着》这个故事的喜爱之情,并期望《活着》能早日翻译成法文。
他会和法国国内的出版商推荐《活着》这本书。
林子轩觉得这人不错,就送了他一本中文版的《活着》,反正家里还有好几百本呢。
通过翻译他知道这个法国人是个制片人,也是投资商,这次来是和张亿谋合作拍摄新片,这个法国人似乎对华国电影尤为感兴趣。
听姜闻说《阳光灿烂的日子》后期制作又要没钱了。
林子轩觉得可以把这个法国人介绍给姜闻,再忽悠一笔钱出来,把片子制作完成。
------------
第二百二十一章 制片人
林子轩对着法国人把《阳光灿烂的日子》一顿好夸,把这部片子说成是华国最好的艺术电影之一,来华国一趟不看看是你的损失。
这种叫卖式的推销让一旁的翻译忍不住笑场。
这翻译其实不算是翻译,也是一位制片人,京城人,叫做王微。
王微四十多岁,1977年进入电影圈,当了十几年的演员,没混出太大的名堂。
八十年代后期华国兴起出国潮,她到法国留学,学的是工商管理,毕业后摇身一变成为了电影的制片人和监制,在电影制作和国际融资上有着丰富的经验。
制片人也分档次,像林子轩这种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只能在国内闹腾。
高级的制片人能邀请大导演和大明星,推动国际资本的合作,拍完片子还能保证参加国际性的电影节,甚至能影响到电影节奖项的归属。
这种国际电影人和各大电影节的主席都很熟悉,了解国际影坛的动态和趋势。
法国人让路易和王微这次来华国,就是觉得张亿谋目前正在上升期,能拍出有艺术性和高水准的片子,这种片子在欧洲很有市场。
尤其是在欧洲的电影节上会受到欢迎,能卖出好价钱。
一位导演真正展现才华的时间也就是那么几年,在某段时间能拍出一系列的好片子。
这就是创作的高峰期。
当然,这不是说他以后拍不出好电影了,他也能拍出好电影,只是没办法超过以前了。
圈子里有句话,一个导演一生只能拍三部电影,其余的电影都是这三部电影的重复。
事实上,很多导演一生就拍了一部电影,想要突破自己的风格实在是太困难了。
张亿谋目前正处在创作的高峰期,《活着》应该说是他最好的一部电影,这就像是抛物线,到了顶峰就会开始下降。
除非是寻求转型,否则很难再有大的艺术突破。
王微虽说不经常在京城,却也听说过姜闻和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圈子里不少人都以为这片子会烂尾,想不到都开始做后期了。
一部片子做后期说明就要能放到市场上销售了,这时候进场很少会失手。
毕竟拍摄的素材都在哪儿摆着呢,看看就能大致判断片子的质量,不像是在影片刚开始筹备的阶段,很难判断片子会不会成功。
看得出这个剧组很困难,不然林子轩不会用这种方式推销电影。
作为制片人,王微想的是能不能从中获得收益,这个只有看过电影才知道。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其他小说推荐
- 万界天王——BY:罗森 简介:杀人夺宝、杀妹证道;当街打脸,还说低调! 修仙修道……修你妹!哪来这么多修行千年的白痴死中二? 到底是有没有...
- 天骄武神——BY:龙猴 简介:太初大陆,盛世之后,血脉隐去!人族巅峰强者齐聚,以精血肉身为鼎,用无上之功,铸就人族传承,万载后,看雷焱如何破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