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重启高一 (白雨涵)


  几年后,得知《九阴真经》现世,反应过来的周伯通,找上门索要经书,黄药师便把丧妻之痛全发在周伯通身上,周伯通受伤躲进了洞里,和黄药师斗了十几年。
  至此。
  横跨近百年时光的射雕三部曲之前的故事,理顺了前因后果。
  ……
  “这等磅礴的背景,丰满的故事,跌宕的情节,完全可以独立成篇,一单写成了,绝对丝毫不逊色于射雕三部曲。不知道谭张有没有想过,将这段历史书写出来。不过,现在这样把这些情节隐藏在了三部曲中,更加高明。”
  人大教授李启儒,现在算得上是一位“谭迷”,经常在武侠杂志上面,发表对张谭的小说的评论。
  三月下期的《今古传奇.武侠版》上,李启儒就针对谭张书迷总结的射雕第四部曲,发表了一篇名为——论射雕三部曲的真真假假历史背景嵌套写法——的评论。
  李启儒研究称:“谭张写武侠。有个很大的特点,这是他高明于其他武侠小说作者的一点。就是以假乱真、虚实结合。越是主线任务和剧情,描写越细致。虚构也越夸张;越是次要人物和剧情,描写越粗糙,也越贴近史实。”
  “这种写法不仅让作品的背景更加圆满,让人物血肉更加丰满,更能增加读者对宏大历史背景产生的敬畏和使命感。”
  “侠之大者,必然是要为国为民,没有历史作为背景填充进去,如何有激发读者同仇敌忾的‘国’和‘民’。在塑造大侠形象的时候,这没有独立成书的背景篇章。对读者来说,或许是缺失,但对整个系列却是一种升华,堪称神来之笔。”
  “谭张创作的小说,我独独对射雕三部曲情有独钟,并非是四大名捕和小李飞刀不够好,而是它们不够广阔。《射雕英雄传》的郭靖生于江湖草莽,而功在社稷;《神雕侠侣》的杨过同样生于江湖,而功在社稷;《倚天屠龙记》的张无忌。生在江湖,而救民于水火。”
  “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大侠,因为他们身在的江湖,是历史的一部分。这个历史当然不是现实中的历史。但在小说中,这段真真假假的历史,却足以让我们信以为真。”
  李启儒是武侠文学研究者中的著名学者。他不仅仅是武侠迷,还是一名大学教授。和李启儒类似的。喜欢研究武侠文学的还有西南大学教授韩云波,海津大学教授李自行等等不少位大学教授。
  尤其是西南大学的多位教授。都喜欢研究武侠。
  他们都和李启儒一样,对张谭的武侠小说,给予了非常高的肯定。认为张谭的武侠小说,可以界定武侠作为一种类型文学的内涵、外延和边界。
  韩云波说:“谭张语言想象的世界,就是武侠文学的边界。”
  这是很高的赞誉,基本上就是说,按照张谭这种写法的武侠小说,才能算得上是武侠文学。从而否定了,现在很多新的武侠作者,往玄幻、奇幻上靠拢的写作方向。他们可以写出更绚丽的武侠故事,但难能称为文学。
  “看射雕三部曲,你能够感觉到,谭张的想象力汪洋恣肆,却是依附在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之上,包含了深厚的学养和学识。现在很多网络写手的想象力,不是基于人性的逻辑,是乱想。”李自行点评说。
  台弯的叶洪生也发表了射雕三部曲的专评:“我身边有个朋友,读完三部射雕后,告诉我八个字——古今中外,空前绝后。这未免太不理智,有阿谀之嫌,但在张谭之前,的确找不出任何一位作家的作品,造成过如此盛况不歇的赞许、和实质上雅俗共赏的创作水准。”
  更有甚者,一些学者认为:“现在的小说作者有必要学习借鉴谭张的写作手法,对他的作品应该多研究,不妨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谭学。”
  这说法有点太抬举张谭了,但“谭学”却受到了很多武侠迷的响应。
  就是学者们内部,也对谭学有支持有反对,无法达成一致。
  支持者认为谭张的武侠,思想高度是武侠小说这个小说分类难以概括的,已经是文学的一门了。反对者认为谭张今年才二十岁,能有多少本事写出一门学问,虽然小说是不错,但不应该过度解读。
  伴随着《倚天屠龙记》的成书,这两种说法,一时间交锋无数次。
  又是一场堪称风暴的学术争论。
  而风暴的中心。
  张谭却仿佛未曾理会外界的喧嚣,未曾在媒体上露面,也没有接受记者采访。
  事实上,看到媒体上报道的这些争论,张谭心里一直在偷着笑。
  “我了个大叉,谭学哦!”
  “哥们也是引领一代的牛人了啊!”
  “你们吵吧、吵吧、吵吧,我就静静看着不说话,哈哈哈哈哈哈哈。”(未完待续。)


第252章 好好干

  慵懒的午后,阳光从四季厅的窗户照射进来,给大厅里增添了许多暖色。
  张谭捧着一本《电影色彩构成分析》,靠在椅背上观看,不时的翻过一页来。温暖的阳光照耀着他的侧面,让他的一边脸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另一边脸上则在暗淡中勾画出深沉的轮廓。
  他看书不是趴在桌子上看,而是一只手托着另一只手的手肘,然后将书高高举起,与视线齐平。
  这样做不用低着头或者仰着脖子,对颈椎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时常坐在电脑桌前,张谭怕坐久了让身体留下毛病,所以他很注意保护自己的肩颈和腰椎,从不过分劳损。
  一个人拥有再多的财富、名气,也不如拥有一副好的身体。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一切享受的基础。非常注重享受的张谭,可想而知对自己的身体有多爱惜。仅仅依靠坚持不懈的锻炼还不够,日常中也要注重养生。
  “探长,你在这呢。”
  一声招呼,将张谭从书本中唤醒过来,转头看门口处,原来是陈力带着几个同学,走了过来。
  张谭放下书,问了一句:“你们拍完了?”
  “嗯,都拍完了,十四集,整整拍了一个半月。”陈力说的是《万万没想到》。
  过完年学校开学,陈力就迫不及待的组织剧组,开拍这部系列迷你剧,有张谭的剧本在前,他们不需要去思考每一集的素材。所以拍摄很快速。能做到三天拍出一集,然后剪辑出来。一个星期在网上发布一集。
  现在这个类型的网络剧还是草创期,也没办法去考虑什么商业价值。没有什么广告商愿意在剧中植入广告。所以这一部《万万没想到》,只做了两个广告,一个就是帮张谭的小说做宣传,再一个就是给微.博做宣传。
  广告都是以幽默的形式植入,甚至比片子还要好看,各种生硬的植入,总能令人捧腹大笑。
  “现在网上都在吵着要我们快点更新,在几家视频网站的点击量,简直是逆天啊。”陈力很的说。“我们的片子,就是各种网络潮流的源头,现在网上都用我们的台词当口头禅,太受欢迎了。”
  “这很好么,再接再厉。”张谭点头表示知道了。
  这些小打小闹的成绩,已经很难调动张谭的兴致,须知现在学术界,已经开始争论,他张谭的小说能不能构成一门学问——谭学。虽然支持谭学的声音并不多。还多数是冲动的武侠迷们,但本身被提出来就是一种成就。
  试问中国近现代写小说的,除了传统的作家,像是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以及去年刚刚去世的巴金,还有谁能凭借小说,自成一派学问。
  现在中国很多作家的文学地位。要远远高于张谭,譬如写出了《活着》的余华。多次散文入选语文课本的余秋雨,还包括未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他们的作品都不能算是一门学问,只能是主流文学的形式。
  研究张谭的小说,成为一门谭学。虽然这个提法“民间科学”的味道很浓郁,只是少数喜欢武侠的人在吹捧,但给人的感觉,至少逼格瞬间就飙到了顶。
  眼界高了,心态上也就多了些波澜不惊。
  不过很显然,张谭对《万万没想到》持着无所谓态度,陈力他们却兴奋莫名:“现在我们这个剧集,简直成为了网络的一股新势力,我们在微.博的粉丝,一天比一天多,感觉太爽一个。”
  王晓宇得意的接口说:“哈,我有十五万粉丝了。”
  吴雅莉和王晓宇颇有一种欢喜冤家的感觉,立刻拆台说:“十五万有什么好骄傲的,陈力都已经三十万了,就是马凯也有十四万了,马上就能超过你。”马凯是灯光师,也是迷你剧里面无法抗衡大自然规律的“刘备”。
  在开发《万万没想到》的过程中,剧组大部分人都亲自上阵演戏了。
  张谭笑说:“那你们就应该努力把《万万没想到》打造成一个网络品牌,就我个人的看法,网络剧很有搞头,入门成本比较低,不需要花多少钱。今后品牌做出来的,未尝不可以拍成电影。”
  “可以把这种迷你剧拍成电影?难度有点大吧,电影不是那么好拍的啊。”陈力的爷爷曾经是导演,他对导演这个行业,知道的比较清楚。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