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趣书网

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好莱坞制作 (白色十三号)



这种“苦肉计”已经无法继续下去之后,现在很多烂片导演也开始抱怨,其中最经典的一种说法,就是导演在私下里会把责任推到演员身上,比如对于演员的片酬的抱怨,去年年底,就有消息说某个女演员开出1000万一部的片酬,把很多想找她拍片的人吓退了。

一位导演就私下抱怨说他这部电影本来想请圈内某某大牌,但对方要价太贵,制作资金的很大一部分被用来支付片酬,导致在其他方面的预算不多,致使原定的一些特效、场景都无法完成。影片质量自然不可能很高。

在最近一段时间,“高片酬”已经成了千夫所指的现象,导致不少演员也开始回应,宣称这也是“市场行为”:“猪肉还能涨价呢,演员片酬为什么不能涨?要价高,那是因为市场有需求。”

演员的抱怨当然也有道理。某些明星演员、明星导演因为以往一些电影积累下来的口碑,成为他们票房号召力的保证,一些年轻偶像,更是因其庞大的粉丝群让诸多制片公司羡慕。

除了把责任推给演员,许多导演也习惯性的把责任推给编剧,很多导演都说,目前中国没有好编剧,仅剩的几个质量不错的编剧要价又太贵,而且交稿仓促。台词之类的根本没有经过打磨。

还有导演分析说,中国电影的商业化浪潮其实只是从本世纪初才开始,而在这十几年里,老一辈的编剧,其创作思维已经根本无法满足现有的商业化的需求,年轻一辈的编剧,又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结构戏剧矛盾和戏剧冲突,导致写出来的本子基本上是在胡说八道。导演们不得不重新返工,但导演本身基本上没有几个是文学科班出身的。所以在很多细节上,这样做起来的故事也都会被挑出毛病。

从编剧的角度来看,导演们这样的说法简直就是在无理取闹。

在场的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就一再强调编剧维权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正是因为现在的导演们整天篡改编剧的剧本,导致很多精彩的故事被弄得乱七八糟。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不少电影,导演们都没有经过编剧同意就把剧情按照自己的意思去篡改,不但丧失了很多有意义的内容,甚至损害了剧本本身。

而且王兴东也在抱怨,编剧本身在电影制作的诸多环节里。要价已经算是最低的。

“一部投资几千万的电影,能够给编剧的也不过就二三十万,这已经是很高的了,但比起演员,导演的片酬,这几乎就是个零头,甚至还不如办一次发布会的花销,就算这样还有很多剧组欠着编剧的钱没有完全付清。”

他几乎是在站起来向制片方声讨,“这种现象在业内已经很普遍了,哪个编剧没有讨欠款的案子背在身上?所以,中国电影差,根本不是编剧不行或者要价贵,而是整个行业都没有尊重编剧的劳动,导致编剧也没有积极性来做一些事情。”

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单方面导致的,杜克曾经在这个国度的电影圈里挣扎奋斗过,加上从几年前开始,就让人一直关注中国市场,搜集相关的资料,对于很多情况也都有所了解。

目前关于中国电影的质量低下,还有一种说法是现在中国电影大环境很好,导致很多社会游资都集中到影视投资方面,而这些热钱大部分都是从“投资”的角度出发,追求的就是短期的利润回报。

从中国电影目前的状况来看,一部电影从开机到制作完成,一般也就是半年到一年左右,如果前期筹备不需要搭景的话,从拿到剧本到立项一般也就短短几十天的时间,而导演制作后期、广电总局进行审查,一般也都在四个月左右就可以完成。

电影上映之后,几乎在一个月内都会下线,所以,如果主攻内地市场,不牵扯海外卖片,并且票房的确不错的话,一部电影的投资方最多一年半就可以把资金回笼。

从这个时间表来看,留给创作者的时间很少,能在短时间内打造出来一部精品,几乎不太可能。

但对于这种“短平快”捞钱的方式,诸多民营资本也显得振振有词:我们本来就来投资的,投资自然是要看回报的,电影精品那是艺术家的事情,观众口碑好不好,那也是导演的事情,商人能赚到钱就足够了。

从近两年的中国烂片类型来看,大部分的电影集中在惊悚、爱情、喜剧三类,因为根据市场调查,这三类电影基本上是目前投入成本最低、又最容易产生票房回报的种类。

如同好莱坞一样,惊悚片的投入一般都很少,这边的圈内曾经流传着一种说法:惊悚片不会赔钱。

而爱情故事也一样,只要找对偶像演员,做好宣传,哪怕是翻拍韩剧都能引来诸多小姑娘的花痴。至于喜剧,则对档期的要求比较高,而像黄百鸣之类的香港导演,虽然每部喜剧电影都招来骂声一片,但就是因为靠上了贺岁档,所以几乎从来就没有亏过。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低成本、低档次的作品都可以赚钱,使得国内诸多投资方对于国产商业电影的要求开始逐渐降低,毕竟商业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与其大成本、高代价的去拍摄一部制作精良的商业大片,反不如花少一点钱拍一部烂片,尽管内容不好看,却可以赚钱。

这方面最突出的反例就是张国师的《金陵十三钗》。此前有传闻说,他的投资人之所以和他分手,就是因为《金陵十三钗》的确花了数亿元来进行制作,但最终的票房结果却是惨败,让作为商人的投资方无法接受,开始思索另外一种风险较低的套路。

商人逐利无可厚非,但这种投资思路必然会对中国电影发展起到一些不良影响,谁都知道,中国电影想真正走向世界电影市场,惊悚、爱情、喜剧根本起不了多少作用。

这种思路已经开始影响到中国电影的多元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目前基本没有出现过正宗的科幻电影,而从好莱坞真正能流通全世界的电影来看,其中最少一半带有明显的科幻概念或者特征。

能真正流通世界的科幻片迟迟无法出现,除了导演群落缺乏理工素养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各路投资方并不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

因为科幻电影需要的特效、后期时间都很长,而在两到三年之后,更无法预计同档期都会碰上什么样的对手,而且电脑特效这种东西,无论从哪方面看,都的确是“一分钱一分货”,想要通过低成本来蒙混过关,只会成为‘五毛钱’特效,根本不可能制作出优良的特效效果。

“成天看着飞机从头顶飞过,却从没有坐过飞机,这就是中国电影的处境。”

姜小军的话无疑很具有代表性,“我们的技术认知层面只能在地面上活动,不是不想飞。而是一没技术,二没观念,三没钱,少了一样都飞不起来!”

虽然这些说法有些夸张,但不是没有道理,中国电影想要真正走向世界,绝不是哪方面单一努力就能达到的结果,更不是有几个好莱坞式的剧本就能解决的问题。

就像杜克所说的一样,好莱坞电影能横行全世界,从来都不是剧本的原因,更不是创意和创新导致的结果,这是一种全方位综合的现象。

后面,又有人把话题引到了杜克这边,他也适时的说了几句,“我只是一个导演,只能从导演的角度看问题,在我看来,贵方很多新崛起的商业导演,要避免沾染一些坏习惯……”

有些话杜克并不适合说的太深,否则作为一个外人,必然会被视为挑拨。

在他看来,很多中国的烂片导演的坏习惯,都是受到了一些香港导演的传染。(未完待续。)

ps:求月票和推荐票!

第八百三十一章孙悟空是谁

香港电影虽然没有死亡,却走在死亡的边缘,大批的香港电影导演选择北上,寻找新的出路,这早就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大量的香港导演北上,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繁荣了内地的电影业,却也带来了不少香港电影的固有弊端。

其实稍作分析就不难发现,从最近几年的中国烂片轨迹来看,除了内地导演之外,香港导演也贡献了相当多的数量,很多香港导演都是典型的投机主义者,严格说起来,规划到“侮辱观众智商”的类型里面一点都不过分。

在杜克看来,一些香港导演的作品质量不高,被人认为是“过度消费自身信用”,其实根源是2004年签署的cepa协议。

自从那份协议签署之后,香港导演开始大举进入内地,但在内地进行合拍片,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审查,作为根本不知道审查制度的香港导演,一开始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电影方面基本上都是挑选最保险的套路来走,于是在过去的8年之中,香港导演带给内地观众的大部分都是两种套路的电影:古装武侠和古装喜剧。

而像香港导演更加擅长的黑帮片、警匪片,根本都没有人敢于随便尝试。

在经过试水之后,不少香港导演发现古装武侠和古装喜剧题材已经足以让他们取得不错的票房。

而且如今在内地活跃着的香港导演们,大部分也都是已经步入中老年,在创作方面对于新类型、新题材、新技术的追求接近保守,除了徐老怪等有限的几个代表人物之外,绝大多数香港导演的套路都已经很陈旧,却依然在用这些过往的香港电影桥段从内地观众身上捞钱。

下载1下载2下载3阅读记录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

热门新增文章

其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