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我会通知阿罗调整好档期的。”
因着尼尔在金球奖的遮掩,威廉才最终没再和金球奖发生什么“绯闻”。在事后的媒体采访时,威廉也是深受启发,大大方方、一脸真诚的表示:“我有什么不高兴的呢?这可是金球奖,多少人想要提名都得不到呢。”
这样的标准回答,就像是打开了威廉的任督二脉,让他在4月9日参加奥斯卡时,有了更加滑不留手的从容态度。
“我们得奖了啊,最佳音乐不是奖吗?小心我的音乐制作人和你急哟。而且,怎么说好呢,提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次获奖。这是罗伯特和鲍勃第一次入围奥斯卡,最佳编剧的提名足以证明他们在同行中的优秀;米格也得到了最佳导演的提名,想想看吧,一部科幻片能得到最佳导演的提名,我们还想求什么呢?”
斯皮尔伯格还在一边打趣:“哦,威尔,你可以直接说的‘连斯皮尔伯格都只凭借科幻片得到过最佳导演的提名而已’,我不介意的。”
“我怎么会这么说呢,我的朋友,我只会说连‘史蒂文和乔治’都BALABALA。”
卢卡斯表示他这个抢躺的有点冤。
威廉曾经的起点太高,那让很多人都会情不自禁的担心,还十分年轻的他会新生骄傲自大之心。不要觉得这么想有什么不可不可思议的,真的很多人会这么觉得,甚至包括了惠勒那些在学院里(奥斯卡评委会)的老朋友们。
你可以说他们是老人家的守旧思想,也可以说他们不知变通的顽固,但无论如何都阻止不了他们去这么想。
这些年威廉的电影叫好叫座却死活不获奖,这些人多少是有一些想要故意压一压威廉的心理在的。而威廉前几年“委屈”的新闻反应,也好像从侧面证明了他的骄傲之心。
多少人提名都得不到,威廉得了提名就“委屈”了?
今年威廉一改往年的高调,反其道行之,不管是对媒体作态,还是真的成长了,明白了什么叫谦虚,这都让老人家们十分受用。他们会有一种自己的“教育”得到了成果的满足感。惠勒终于后继有人了,大家这样奔走相告。
然后,来自奥斯卡的橄榄枝就终于主动递到了威廉手上,由和惠勒关系比较好的一个老牌导演朋友,他给威廉亲自打开了电话。
对方在电话里说,不要忘记米高梅的失败。
这话的意思已经可以说是很明显的暗示了。
米高梅是如何由盛转衰的?
原因有很多,好比树大招风,也好比那场旷日持久的反垄断案。更好比……
米高梅曾一度以拍华丽大场面的歌舞片而闻名,那些歌舞片也确实是为米高梅迎来了一次次的票房与奖项,其中集大成者,就莫过于惠勒的《宾虚》和多南的《雨中曲》。
……成也歌舞,败也歌舞。
那些需要大量投资的歌舞电影,虽然能为米高梅获得巨额利润,却也会因为一次不慎重的投资,而让米高梅满盘皆输。当米高梅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布置了很多华美的场景,但观众却不买账的时候,米高梅就该为此交一笔天价的学费了,一笔差点让米高梅喘不过来气的学费。
不过这不是奥斯卡那边的“白老男”们的重点,他们暗示的重点是,威廉可以尝试着不要再走大片风,这样说不定明年就会有惊喜。
“yeah!”威廉兴奋的抱起本来在小床上玩的正好的小表弟,一边转圈,一边亲了他好几口。
虽然只有几个月大,但已经初露面瘫端倪的表弟,表现的特别淡定,任由威廉抱着转圈圈,亲了又亲,也还是面无表情。
反倒是最近争宠争的厉害的棉花糖,在威廉脚下目露“凶”光,它觉得它的地位真的是要岌岌可危了。明明之前这种情况的时候,蠢奴都是抱着我转圈圈的。真想把这个碍事的人类幼崽邮寄走QAQ“什么事这么高兴?”萨巴蒂诺回来时,正看到威廉抱着路西维德在小床前……呃,应该是跳舞吧?
“我终于过关了。”
其实早在沾了惠勒的便宜一举夺得奥斯卡之后,威廉就意识到,他要被奥斯卡“打压“了,以免年轻人年轻气盛什么的,这是用常理就可以推断出来的。
奥斯卡也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传统,获得过一次影帝or影后的人,很显然不会再那么快的被奥斯卡青睐。
所以这些年,很清楚自己与奥斯卡不会太有缘分的威廉,索性就让2B250把“眼光”都瞄准了票房大卖的大片,而不是很可能获奖的电影。
威廉可不是那种会逆来顺受的性格,既然知道奥斯卡不会搭理他,他肯定也不会上赶着去找虐。
他换了条路,并且走的很成功。
但是惠勒当初留下的人脉,不看僧面看佛面,他们也不可能彻底真的不再管威廉。说句很势利的话,他们也有自己的孩子、弟子,也想要看到他们在将来得到照拂和投资,威廉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于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从1980到1985,威廉终于等到了那边松口。
“米格下部电影一定会碾压别人的,我有预感。”
“说起来,米格的下一部电影到底要拍什么?名人传记?反思二战的人文关怀?呼吁大家关注特殊群体?”奥斯卡的口味就那么几个,其实挺好猜的。
威廉摇摇头,都不是,却也都是。
米格准备把《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改编成电影,也就是萨巴蒂诺当初准备潜移默化大众舆论而埋下的文化线。
他们已经有了小说和漫画,现在该轮到电影了。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基本说的就是在二战中,互帮互助的两家邻居在最后如何成为一家人的。既有二战的人文反思,又有奥斯卡最爱看的催泪亲情,从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名人纪录片,谁也不能否认老伯恩斯坦不是个名人。
当然,在电影里不会出现老伯恩斯坦的姓,只有他的名字——卡尔,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由尼尔饰演。尼尔的朋友们,则会饰演卡尔的犹太朋友,和纳粹军官。
“尼尔?”萨巴蒂诺皱眉,“他会不会长的太好看了?”
实事求是的说,老伯恩斯坦绝对不是长的有多么出众的类型。他真的很普通,但也正是因为这份普通,才让他在刚混家族的那些年,躲过了一次次的仇杀。
“米格那个娘炮兮兮的化妆师朋友会化神奇为腐朽的。”
“那安娜曾祖母和玛姬祖母由谁来演?”萨巴蒂诺不得不提醒威廉,如果安娜曾祖母的人选没有选好,他母亲会第一个发飙不让他们拍下去的。伊莉莎白对威廉的宠爱,最初就是移情的威廉的安娜曾外祖母,威廉和安娜长的有九分像。
这确实是个问题,很大的问题。连威廉都不确定,在安娜曾外祖母的事情上,他在伊莉莎白姨妈面前有多少面子。
第127章 来地球的第一百二十七天:多年前的一语戏言成真了。
在《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的原著小说里,安娜曾外祖母的人设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女性,有一个十八岁大的女儿。
但是在伊莉莎白姨妈朦胧的回忆里,安娜曾祖母即便在四十多年的年纪,也是她见过的这世界上最漂亮的女性,并且是最漂亮的女性中最有气质、最有智慧和最善良的……各种美好的形容词就跟不要钱似的,被伊莉莎白姨妈一股脑的都堆砌到了安娜曾祖母身上,她甚至觉得再华丽的辞藻,都不及她记忆里真正的安娜的十分之一。
威廉只打听了一遍伊莉莎白对安娜曾祖母的人设要求后,就有了一种劝米格换个电影拍的冲动。
因为很显然的,伊莉莎白姨妈不是在回忆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在用她所知道的全部美好的单词,去铸造一个她想象里的天使。
伊莉莎白姨妈坚信她说的是真话,但是人类的记忆是会说谎的,经常会出现错构和美化的现象。这也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总是觉得记忆里的年代比现在更好的原因,每过一段时间潮流就要去追求一次复古主义。但是那样的复古,并不是真正的古代,而是活在大家想象里的古典。
年幼的伊莉莎白,在二战那样朝不保夕的残酷环境里,对于给予了她温暖和安全、并在最后为了保护她而死去的长辈,会不由自主的产生神化情结。
威廉对此是百分之百能够理解的。
但是……怎么说好呢,真实的安娜曾祖母肯定是个好人没错——
哪怕真实的她只有伊莉莎白姨妈回忆里的百分之一的好,她都是伟大的。这也是《因为我们是一家人》这部小说成为全美畅销小说排行榜第一的根本原因所在,文中有战争中人性的丑恶(纳粹),也有普通人在危亡关头闪现的温柔光辉,安娜曾祖母就是那份光辉的集中体现。
——可安娜曾祖母不可能好到不像是一个真人。
米格要拍的是真实的电影,用的是三次元里的人类当演员,他们又怎么可能找到一个百分百符合伊莉莎白想象的女演员呢?
最主要的是,哪怕真的有这样十项全能的女神,他们去邀请了,也不代表人家一定就会同意出演,不是?
“这不是问题。”萨巴蒂诺特别土豪的表示,对方求财,他们可以给出一个满意的价格;对方求名,他们这是冲奥片,制片方这边立时就可以保证会尽力为对方公关最佳女配角;哪怕对方不求财不求名,反而是求些别的什么偏门的东西,以萨巴蒂诺如今的势力,他也是能够一一满足对方的。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