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如若不反抗,便只有同齐王一样的下场。”长史提醒道。
汉王盯着头顶的梁木,突然道:“锦衣卫…不是陛下的派的吧。”
“他们说是李家挟持了陛下,京中众说纷纭,陛下如此痛恨李氏,岂会在短短半月间就颠覆从前所为。”长史低头道。
“如果锦衣卫都如此,那么五军都督府也必然,那我们又拿什么去与军队斗呢?”汉王侧头问道。
现实给了汉王府长史一记重锤,“那咱们就这样坐以待毙吗?”
“最希望生变故的人,不在京中,最有能力解决这场的人,也不在京中。”汉王道,“你去信王氏,告诉外祖与舅舅们,太子是储君,是国朝正统继承人,安心辅佐太子即可,凡事谨言慎行。”
“是。”
——代王府——
代王自去年冬卧病至今,原本想隐瞒变故的世子,最后还是被父亲察觉,又闻原本获得赦免的齐王突然爆死,便猜得了朝中的局势,致使病情加重。
弥留之际,代王吩咐长子用担架抬其出去,左右拧不过老人的世子无奈只好答应。
然府外有重兵把守,尽管代王世子求情也无济于事。
众人将代王抬至门口,最后看了一眼门外这座已经变天的城池。
“监国有令,代王及其子嗣族人不得离府半步,违令者斩。”禁卫拔出锋利的佩刀阻拦道。
代王怒睁着双眼,想到自己为众宗室之长,就连皇帝都敬重三分,今日却被几个家奴阻挡在自己的家门口,乃至痛心疾首,竭尽全力破口大骂道:“天,不会亡我赵家,尔等为赵臣,却尊李氏,是为不忠,李氏篡朝,必遭赵氏子孙讨伐,尔等奴才皆要为之陪葬!”
话毕,悲愤交加的代王力竭而亡,只见代王怒睁着双眼,死不瞑目,子孙见之纷纷跪伏,泣涕道:“父亲。”
“父王。”
代王病故的消息很快就传入了宫中,大殿内,朝臣以李氏为首,大九卿占据五位,皇太子坐在御座旁侧所设的椅子上,李皇后则垂帘于太子身后听政,商议代王丧事。
朝会散后,李皇后的手足与之退到偏殿商议。
“代王死了。”
“那么大年岁,早该死了。”
“代王在宗室中威望极高,或可在丧礼上作文章,命宗室子弟赴京奔丧,再一举拿下。”
“若是代王威望之高使宗室入京,那还如皇帝呢,天子驾崩,宗室子弟,谁敢不朝?”
李皇后端坐在座上一言不发,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最后纷纷住嘴朝李皇后拱手,“还请皇后殿下做定夺。”
李皇后将一份密诏扔出,“就在昨夜,通进使司呈北平府密奏。”
新任的吏部尚书,李皇后长兄李知裕拾起奏疏翻开,“燕王好大的胆子,身为臣子竟敢大放厥词。”
李皇后扶着额头,怒道:“好了,他是燕王,大明朝的燕王,如今只是密奏要人,还未闹大事情,尚商量的余地。”
“若是将世子还给燕王,那么燕王没了顾忌一定会出兵的。”众人一下陷入为难。
“所以吾不是召集你们商议么?”李皇后道。
“人不能给,燕王之所以上奏疏,足以表明对其子的重视,我等只需要糊弄拖延即可。”有人奏道。
“老三,你觉得呢?”
李皇后问道一侧默不作声的青袍,青袍合袖上前,弯腰道:“回殿下,李家如今已是骑虎难下,如此局势,燕王反叛是必然,但只要世子在京多多少少都会有些牵制,不如以代王薨逝,诏宗室子弟入京送葬,给燕王也下去一道诏书。”
“燕王会来吗?”李皇后问道。
青袍摇头,“代王的威望,是连皇帝都要敬重,若燕王不来,是失礼在先,况且宗室皆入朝,以他们为质,赵姓宗亲尽聚于皇都,燕王总不会如此无情吧?”
“燕王杀人无数,冷血至极,还会管那些宗室么?”有人质疑道。
“除此之外,如今也没有别的办法了。”青袍道。
“不,”李知裕抬手道,“还有一个法子。”
“什么法子?”李皇后问道。
“北境战起,诸胡南下。”李知裕道,“以丧礼拖延时间,密信鞑靼部,与之内外夹击燕王。”
“这是叛国!”青袍不耻道。
“这是赵家的天下,与我李氏何干。”李知裕甩袖道,“与其被燕王灭,不如先出手,日后面对诸胡,总会有应对之策,当下先解决眼前危机才是。”
“前朝几次戎狄乱华,在中原的土地上大肆屠杀,差使我族覆灭,前朝乱华的教训还不够吗。”
“若不这样做,覆灭的就是整个李氏。”李知裕道,“异族妄想再踏入中原,李氏也不会就此收手。”
“我们隐忍了数十年,折了几位兄弟,还有数不尽的族人在皇帝手中,如今好不容易等来了,岂能再将江山轻易送还给赵氏。”李知裕再道,“李家原本只想做个辅臣,成功一番功业,是皇帝过河拆桥,要灭我李家,如今,就要怪我们无情。”
-------------------------------
成德十四年春,代王病故,皇帝下诏,命宗室子弟赴京吊唁。
作者有话要说: 目前李家行事都是诏书,假借皇帝旨意,所以还木有杀皇帝,城门戒严,掌控了军事,地方知晓变故没有那么快。感谢在2021-10-05 14:46:17~2021-10-06 12:52:51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文心 2个;形同陌路 1个;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25章 算计
圣旨经通进使司传达至各地, 地方不知京城变故的皇室宗亲纷纷赶赴应天府吊丧,当一众人踏入京城至代王府内吊唁时,却被埋伏的禁军所围, 关押进了天牢, 为防止消息走漏, 京师戒严,连百姓都不得自由出入了。
远在边境的燕王与秦王两大藩王也接到了讣告与皇帝诏书, 燕王与秦王皆以镇守边境为由留在封地, 燕王又令在京的世子代父视丧, 以表示北平府的重视,与此同时,燕王向天下散播消息,以燕王妃病重,向皇帝请求在代王出殡之后接回世子。
朝廷久不回话, 最后未得允许,朝廷扣留燕王世子在京, 不让其探母, 一时间, 天下人众说纷纭。
——燕王府——
没有去京城吊唁的秦王再一次赶赴北平府。
“兄长去信朝廷这么久都没有回应, 显然是他们不想将言儿送还,他们借代王的死以莫须有之名无端扣押宗室子弟, 到如今时局了, 兄长还不出兵吗?”秦王力劝道,“皇帝自登基立后,处处打压李氏,如今皇帝病重李氏趁机夺权,他们可是恨透了赵氏皇族, 兄长难道还要坐以待毙?”
燕王撑着额头连连叹息,秦王退后一步,双膝跪地道:“哥!”
“我知道您担心言儿的安危,可是大明的江山社稷眼看就要落入贼人手中了,咱们赵氏子孙岂能放任,日后长眠,咱们还怎么面对祖宗啊?”秦王重重叩首,“臣秦王赵安,愿誓死追随兄长,赵家的江山,兄长打下了一半,这皇位,本就是兄长的。”
“不光是言儿,被关押的宗室子弟过半,如我起兵,他们又当如何呢?”燕王顾虑的问道。
秦王抬眼,才明白一向得人心的燕王原来在顾及这个,于是干脆道:“起兵,是我逼迫兄长的,那些宗室子弟死了,如果要怪,就让他们怪到我秦王的身上,我会散出消息,兵临城下时,告诉叛军,他们都是赵家的子孙,享受着皇室待遇,养尊处优,如今为了赵家的江山社稷,也该尽一份力了。”
见燕王还是犹豫,秦王再次道:“此次清君侧,我秦国先行出兵,哥哥还有北方的胡人要阻挡,当要留余力在国,就让臣,为陛下,开道!”遂重重叩首。
听到此,燕王连忙起身,快步走近弯腰将秦王扶起,“好弟弟,你我手足情深,何须行此大礼。”
--------------------------------------
半月之后
——塞北·鞑靼部王廷——
鞑靼可汗拿着一封南方来的密信,毫不保留的命人在王廷内向众臣念出。
密信念出,引来鞑靼部大臣们一阵议论。
“明廷发来一封密报,”鞑靼可汗从椅子上坐起,“他们提出请求,要与本汗一同出兵夹击燕王,只要消灭燕王,燕王的土地,就可分给我鞑靼一半,尔等以为,本汗该不该信明廷之言?”
“中原人一向狡诈,不信守承诺,他们怎会答应与咱们瓜分土地呢,我看他们只是想借我们蒙古的力量重创燕王罢了。”有大臣回道。
“休战这么多年,鞑靼虽成为草原霸主,然之前蒙古诸部经历了无数的内战,先王与大王拼死杀敌,方有鞑靼今日在草原上的地位,而燕王养精蓄锐多年,如果开战,鞑靼必然会受重创,如若那时朝廷失信,那么鞑靼岂不得不偿失。”
“哼,畏手畏脚,某人之前还说不要动武,就是因为南方有燕王在,如今鞑靼成为草原上的霸主,诸部落尊大王为大可汗,怎么没有人再出来劝阻了?”鞑靼的武将不耻一些畏缩的文官,“要我说,趁着大明朝出现了内乱,君臣猜疑,咱们出兵讨伐,一举歼灭明廷,入主中原。”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