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远道:“几年前那桩案子之后,柳某引咎辞官,承蒙圣上不弃,重新启用,家中事务,一向都是内人与管家打理,王大人所问,柳某也要回府查询后才能回答。”起身拱手道,“但王大人思绪敏捷,断事犀利,柳某钦佩不已,这一案,还要托付王大人了。”
柳府的下人们在牢里关着,依然不见提审问话,陈筹长叹道:“看来王侍郎的爱好是抓人关在牢里看着开心。”
正抱怨着,几个狱卒簇拥着一个蓝袍子的官走到他们这间牢房门前,打开牢门。
陈筹认得这个官是孔郎中。
孔郎中举着一张纸念道:“高扬贵、巩秦川、张屏,侍郎大人有令,你们可以出去了。”
几个书生都愣了愣,陈筹从草铺上跳起来:“那我哩?我、韩兄、吕兄,为什么不能出去?”
孔郎中面无表情道:“你们几个不能出去,自然有不能的缘故。”向张屏几人摆手道,“快些走吧。”
张屏爬起身,陈筹拉着他的衣角泪流满面:“张兄,上次是你,这次是我,你出去之后,替我查明白这件事,千万把我弄出去!王侍郎把巩秦川都放了,居然不放我们几个,我觉得刑部靠不住!”
孔郎中黑着脸,只当没听见,未同他计较。巩秦川笑道:“侍郎大人明察秋毫,脑子自然是比陈兄你明白,知道巩某是无辜的。我先告辞了,陈兄你多保重!”拍拍陈筹的肩膀,扬长而去。
张屏宽慰了陈筹几句,随后出了牢房。
天气闷热,张屏在牢里关了许久,浑身早已臭不可闻,街边的苍蝇抛弃了墙角的秽物,统统来和他亲近。
张屏绕到刑部正门外,徘徊了一阵,回想起牢中,柳府下人讲起的闲话。
“……我们老爷能不怕么,当年那个冤死鬼陈子觞的娘撞死在刑部门口,我们大人的轿子刚好到了刑部,那叫个惨啊,我是亲眼见到的……那女人死的时候还抱着她儿子的骨灰,装在一个白瓷笔筒里的,跟老爷买回来那个笔筒子一模一样,就在血里滚着,骨灰混在血里……当时我的腿都软了,老爷半天没有下得去轿子……”
张屏刚离开天牢,陈筹、吕仲和、韩维卷三人便被王砚提审。
捕快把他三人带到一间静室中,竟然拿了椅子让他们坐下,还倒了三杯茶。
陈筹三人战战兢兢地坐了,王砚坐在上首的桌后,和颜悦色地看着他们。
“本部院看了你们的陈词,有件事始终不解,你三人落第,去喝闷酒,为什么要选在六年前,试子陈子觞含冤自杀的那个湖边?”
第19章
张屏回到住处,沐浴完毕,倒头睡了一觉。
第二天大早,他走到城南的湖边,这座湖昔年叫做秋棠湖,六年前,陈子觞投湖自杀之后,改名叫惜才湖,湖边还有一座陈进士祠堂。朝廷追封了陈子觞一个进士身份,立祠堂祭祀。
祠堂的台阶光滑,门槛上钉的铜片都磨得明了。祠堂内香烟缭绕,上首陈子觞的塑像穿着进士衣冠,手握书卷,神态祥和。
旁侧的墙上,嵌着两块石板,一块上刻着一篇铭文,曰陈子觞乃江西才子,有惊世之才,不幸被奸佞小人所害,朝廷痛失英才,看来人间不应该有如此人才云云。
写这篇铭文的人竟然是当年的丞相,如今的太傅云棠。
另一块石板上刻得就是陈子觞当年蒙冤的那篇《梅赋》。
塑像座下有一张桌,桌边坐着一个老道,面前摆着香烛黄纸等物事,半闭着眼打瞌睡。张屏望了那塑像和两块石板半晌,走到桌前:“道长,请香。”
老道撑开眼皮:“有二十文一束、十八文一束、十五文一束,要哪种?”
张屏从袖子里抠出几个铜板:“请散香,只请三根。”
老道随手抽了三根香:“六文。”
张屏瞄着那几种香道:“道长,最便宜的香只要十五文一束,为甚么给学生的是最贵的,还三根就要六文?”
老道一脸不耐烦:“散香只有这一种,一个价钱。你这书生,好歹穿着长衫,怎么连请香都讨价还价?”
张屏拱拱手:“学生家贫,望道长体恤。”
老道摆摆手:“罢了罢了。”从那最便宜的香束中抽出三根,丢在案上,“三文钱。不能再少了。”
张屏把那香拿在手里,眼睛却又瞟向其他两束香,一脸犹豫。
“学生既然过来上香,是不是请好一些的香,显得心更诚些?”
又摸摸那十八文一束的,最后放下了六文钱:“学生还是请最贵的吧。”
老道翻了翻眼皮,揣起六文钱。张屏拿着三根香,点着了,对着陈子觞的塑像躬身拜了拜,插进桌案上的香炉,再踱到老道的桌案前:“道长,不知道这祠堂中可备有笔墨?学生想要赋诗一首,以表悼念。”
老道袖起手:“祠堂的墙上不准写字,你想写诗就回家写吧。”
张屏却不肯罢休:“名刹古寺都能题句留念,怎么这里就不行,道长未免太不通情理。”
老道冷笑道:“你要是想讲道理,就去和朝廷讲,老道也只是个看祠堂的。你看祠堂内外的墙壁,干不干净?一旦有人偷着写,都是贫道给铲下来,涂平了。不让你写,是不让你费无用功。”
张屏默不作声地踱开,走到墙边,从袖子取出一张纸,覆在墙上的石板上,又掏出一块石墨。
老道跳起身:“咄!干什么!”
张屏认真地道:“学生想把云太傅的文章与这篇赋拓回家去,揣摩学习。”
老道跌脚道:“贫道在这里看祠堂几年,真没见过比你难缠的。十文钱,拓完了赶紧走。”
张屏犹豫地问:“八文可否?学生家贫。”
张屏揣着两页拓纸走出祠堂,绕着湖转了一圈,湖边原本的亭子改建了祠堂,在湖的另一边又盖了一座小亭子,名曰修德亭。马廉被杀那晚,陈筹、韩维卷、吕仲和三人就是在这座亭子里喝酒。
张屏走到亭子边,见一个人负手站在亭中,身旁的石桌边放着一个沙漏。他也瞥见了张屏,不由得皱了皱眉。
张屏向他行礼道:“侍郎大人。”
王砚眯眼看他:“你想替陈筹洗冤?”
张屏道:“学生只是随便走走。”
王砚哼了一声,不再理会他,远远地,一个捕快气喘吁吁地跑向亭子,在亭边跪倒,呼哧呼哧直喘气。
王砚沉吟看向桌上的沙漏。
张屏道:“侍郎大人,从学生与陈筹住的小耗子巷,到这湖边,如果不骑马,最快大约三刻钟,从马廉住的竹荫巷到湖边需要一个时辰,倘若骑马则至少会省去一半的时间。”
王砚冷冷地说:“滚。”
张屏离开了湖边,回到住处,做了一锅烩面片,给陈筹送去。
陈筹向他哭诉,昨天被王侍郎审了一通,王砚逼问他们,为什么要去陈子觞自杀的那个湖边喝酒。
陈筹哭着说,不就是去湖边喝酒觉得更符合当时的心境些么,没考之前,怕沾晦气,不敢靠近那个湖,考完之后过去喝酒,还是沾着晦气了。
韩维卷和吕仲和都捧着烩面片唏嘘叹息。
出了大牢,张屏走到当日的试场外,徘徊了一阵,守门的几个差役向他道:“闲杂人等不得靠近,快走快走。”
张屏道:“学生只是想进去看看,几位可否行个方便?”
差役道:“就是因为总有你这样的人,我们才天天要守在门口,天黑都不能回去!再看十遍考场,落榜了还是落榜了,三年之后再来吧!”
张屏被轰到一旁,继续在对面街边转悠,过了一时,只见一乘蓝布轿子从门内出来,一个穿着小吏服色的人上了轿,轿子晃晃悠悠向着城北去了。
张屏在路边的馄饨摊前坐下,要了一碗馄饨,一面问摊主道:“刚刚离去的,是哪位大人?”
摊主笑道:“看你这读书的公子,在京城呆了这么久,连官服都辨不出?刚刚那位是试院的掌吏孙大人,虽然不是真正的官儿,一个正经的县太爷可都比不上他。”
张屏道:“这位大人看来不太好见。”
摊主打量了他两眼,道:“寻常人等,难。这位孙大人有个叔父,在礼部兰侍郎家做管事,一般人的面子他都不买。”
张屏点点头,低头默默吃馄饨。
天将黑时,兰珏从衙门回到家,轿子到了府门口,小厮在轿外道:“老爷,上回那个送粽子的穷酸又来了,要轰他走么?”
兰珏淡淡道:“让他跟着进府。”
兰珏进了府内,换下官服,方才到了偏厅,张屏杵在厅中央,揖道:“学生见过兰大人。”
兰珏微微颔首,指向一边座椅:“不必太拘谨,坐。”自在上首的椅上坐了,张屏这才蹩到一把椅子上坐下。
侍婢捧上茶,兰珏道:“你今日来找我,究竟因何事,尽可直言。”
张屏垂下眼皮道:“学生想问兰大人,贵府的帐房一职,还有无空缺?”
兰珏不禁笑了:“你那日不想过来,所以帐房已经另找了人。眼下只有厨房里缺人,可怎么好?”
*抱歉 版权原因 该资源已无法下载 仅支持完本免费试读*